在海外的新华侨华人家庭里,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往往容易和父母发生矛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孩子在接受居住国教育的同时,渐渐地失去了对祖籍国文化的传承,有的家庭连基本的交流都出现了问题。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子女由于受西方一些媒体的误导,还对祖籍国戴上了“有色眼镜”。
据我观察,大多数华侨华人对孩子的中文教育,只顾跑“单行道”(送孩子上中文学校),却忽视了得天独厚的家庭教育环境,出现了“黑瞎子掰苞米——掰一穗儿丢一穗儿”的现象。一些孩子成为“香蕉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父母没有以身作则造成的。当很多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香蕉人”症候群时,才急功近利去亡羊补牢,结果事倍功半。
注重早期教育与培养,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千万不要主观臆断,认为婴幼儿还太小,不急。殊不知,孩子越小越容易培养,只要耐心,你会发现小孩儿的脑袋就如同电脑一般惊人。
婴幼儿期是人生中最好管理的阶段,一定要让方块字、普通话先入为主,使孩子产生浓厚的兴趣,往下培养便轻车熟路了。孩子对听中文故事、读中文书产生了兴趣,也就越发“知书达理”。一旦入迷,他们就会在那些小猫小狗的动物寓言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可别小看孩子,他们的心和大人一样,也会“对号入座”。
我女儿音音出生在姥姥家,直接受我父母的教育与影响。刚一岁时,小手里就整天拿着中文书,见人就喊:“讲讲……”
出国后,我从母亲手中接过培养教育女儿的接力棒,开始了在比利时特殊环境下的特殊教育。不管多么艰难,都没有动摇我培养女儿的耐心。在当地没有中文书店、而带去的书籍都使用完了的情况下,我便搜肠刮肚,努力回忆,把小时候听过的故事讲给女儿听。
母亲每次在电话与来信中都说:“剑光,带好音音,教她说好汉语,可千万别忘本啊!”正是母亲的这句“别忘本”,时时刻刻鞭策、激励着我耐心教导女儿。母亲的“别忘本”,也恰是今天我们正在讨论的“如何留住‘文化之根’”的代名词。
回顾海外的育儿经历,我无怨无悔,我感到我尽到了一个做母亲的责任。我的女儿从小就痴迷《新白娘子传奇》、《红楼梦》、《镜花缘》及《三国演义》,到如今能翻阅《二十五史》等,这都是平素我一点一滴培养的结果。而这些方面的发展,也并未影响她在西方社会的生活。相反,东西方双重文化让我的女儿受益匪浅。女儿从小到大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所读的私校也是自己考取的奖学金,想学医,也如愿以偿,还获得悉尼大学医学奖学金,现就读于我和丈夫工作的昆士兰大学。
在海外,中国留学生的孩子个个聪明,不全面培养实在可惜!我之所以提及女儿的故事是为了说明,中国父母到海外后,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莫做“黑瞎子掰苞米”的傻事。
在家里,针对不同时期的孩子的教育,可以到中国国内各大小书店去买相应图书作教材,或让亲朋代买。现在的书籍,图文并茂,花样繁多,一应俱全,比起我女儿小时候不知强了多少倍。
另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做父母的一定要言行一致,带头养成在家说中国话的习惯。这是培养孩子能否学好中文的一个先决条件,不可亲手把它扼杀在婴儿的摇篮里。父母为人处事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他们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当孩子在东西方传统文化中遇到冲突时,要给孩子施以正确的疏导,不可一边倒。
一棵参天大树,它的根扎得越深,其树冠也就越大越丰茂,营养物质便从根须与树冠不断吸收。
在海外,没有人一下子在乎你的名字,他们首先问的是:“你从哪里来?”这就是“中华文化之根”在海外华侨华人的心田里越扎越深的重大力量源泉。只要你采撷一粒“中华文化之树”的种子,亲手培植在孩子幼小的心田里,“文化之根”不就自然而然地留下了吗?当孩子对中华文明了解得越多,他们心中的“那棵树”就越长越大,枝繁叶茂,“中华文化之果”也就越结越多。
春风化雨,事半功倍。 (李剑光 寄自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