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九江以特有的人文及自然景观吸引了大批的中外游客。“五一”刚过,九江又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游客,来自近20个国家的148名学生和7名老师组成的北京华文学院华裔学生游教团来到我市,开始了他们为期10天的“游教”之旅。5月5日,记者随着他们的脚步,一起感受了他们的“游教”生活。
浔阳古城
一个魂牵梦绕的地方
5月5日上午,来自20个国家的148名学生和7名老师组成的北京华文学院华裔学生游教团抵达国侨办九江华文教育基地(九江学院)。上午9时30分,5辆大客车载着师生们来到了著名的琵琶亭。
一座临江而立的小亭,绿树掩映,伴随着“琵琶女”们一曲优美的《春江花月夜》,紧紧牵住了148名华裔学子的思绪……来自印尼的陈俐霞告诉记者,在来九江之前,她通过书本和网络了解了九江的许多故事,虽然是刚到九江,但她已经被九江优美的环境和丰厚的历史文化深深吸引。来自泰国的陈小彦对记者说,这次出来参加“游教”活动的共有200多人,北京华文学院在组织这次“游教”活动时,共有三条路线供大家选择,其中有148人选择了九江这条“游教”线路。因为庐山一直是他们魂牵梦绕的地方。这次来到九江后,他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回去之后,他要将所见所闻告诉自己的同学和家人,让他们也能了解中国,了解九江这座美丽的城市。来自德国的张陶然听完《春江花月夜》后,高兴地告诉记者:“通过这首古曲和导游的讲解,我了解了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的故事,在‘游教’活动中,无形中增长了自己的见识,参加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
唐诗宋词
一位老华人的国学情结
一曲优美的《春江花月夜》,讲述着一段凄美的故事,同时也勾起了华裔学子的无限思绪。在参观琵琶亭时,一名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一个无人的角落里,一笔一划地在日记本上写着游记,写着写着,一颗豆大的泪珠滑落在日记本上……
老人告诉记者,他叫谢宗安,来自日本东京,今年60岁了,是一名外科医生。他的爷爷和奶奶是江苏扬州人,后来出国到了日本,虽然自己从小生活在日本,但他却时刻牵挂着中国的发展和变化,对中国的文化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多年来,谢宗安先后到过西藏、内蒙古等20多个地方。今年2月,他安顿好在日本的工作后,就来到了北京华文学院学习中文,并参加了北京华文学院的“游教”活动。这次来九江,九江优美的环境和丰厚的历史文化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人说,在日本,中国的唐诗和宋词非常盛行,许多日本学生对学习中国的唐诗非常喜欢,很多人都知道中国有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的大诗人。今天在听到由白居易的《琵琶行》改编而成的《春江花月夜》后,非常感动,凄美而熟悉的旋律勾起了他内心深处那根“落叶归根”的琴弦,让他情不自禁黯然泪下。他告诉记者,他要把在九江的所见所闻详细地记录下来,回到日本后,一点一滴地讲给自己的儿女听,让他们也能了解中国,了解九江的山山水水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华文教育
一项任重道远的寻根工程
北京华文学院副院长曹正国告诉记者,这次来九江“游教”的有来自印尼、泰国、韩国、日本、意大利、德国等20来个国家的留学生,其中亚洲的占绝大部分。很多华侨留学生都是第一次来中国,他们来中国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汉语。他们的行程包括九江、婺源、黄山等地,而把九江当作首站,是因为九江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曹正国说:“华文教育主要是针对海外的华侨华裔,特别是他们的后代,让他们能了解他们的祖籍国,他们父辈、祖辈出生的地方,所以我们除了教他们语言外,还有个特别的环节,就是带他们到中国各个地方去,我们叫‘游教’,就是寓教于游,在旅游观光交流里面了解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现实生活,了解中国的发展情况。”
目前,华文教育在世界各地比较盛行,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当地华人创办的学校,这种学校开设全日制的中文课程,列入必修课程,这种比较多见。另一种是补充式教育,这类多见于西方欧美国家,但这两种方式都只是华文教育组成的一部分。
曹正国副院长给记者讲述了一件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1985年,北京华文学院来了一名日本的华裔小女孩,他在教汉语时,有一个叫做替换练习的环节,就是老师说一遍学生跟着说一遍。当他说“我是中国人”时,这个小姑娘说什么也不肯跟着念,他开始以为小姑娘没有听懂,就反复地教,但过了好长一段时间,这名小姑娘却憋出了一句“我是亚洲人!”原来她对自己曾是中国人根本就不认同。经过几年学习,小姑娘也快要毕业了,就在他已经将这件事情渐渐淡忘时,突然有一天,这名日本籍的小姑娘却专门找到了他,并向他说“我是中国人!”,那一刻,他才真正懂得了华文教育的意义。曹正国说,华文教育不仅是一种纯粹语言的学习,还可以让留学生们培养一种文化的归属感、民族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