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教资讯 | 师资培训 | 华文教材 | 网上课堂 | 中华文化 | 寻根之旅 | 教学园地 | 资源中心 | 基金会 | 华教社区 | 网站地图
 
  您的位置:首页 / 华教资讯 / 华教新闻
马来西亚《光华日报》:让悲情走出华教运动
 
2008年06月19日
 
  许多人认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犹如一场文化苦旅,是早期华人移民社会面对马来土著及西方殖民势力两面夹攻下自行动员以回应外在挑战的轰轰烈烈抗争史。对此,马来西亚《光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要让悲情走出马来西亚的华教运动。原文摘录如下:

  我是国中生(国民型中学),上世纪60年代华小改制后才有的“产物”(改制中学)。然而我在享受可以兼顾三语学习并缴交低廉费用福利的那几年,并不晓得这措施曾经在华社引起一波又一波的大海啸。

  1960年《拉曼达立报告书》和《1961年教育法令》颁布,自1961年起废除以华文为媒介的高初中会考,取消津贴给拒绝改制的华文中学后,华文中学自此一分为二,有的接受了改制(以北马为甚),有的则拒绝。华文中学的改制在华社犹如投下一个原子弹,董教总甚至形容华文中学的改制在华教运动中是“溃不成军”。

  许多人认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犹如一场文化苦旅,是早期华人移民社会面对马来土著及西方殖民势力两面夹攻下自行动员以回应外在挑战的轰轰烈烈抗争史。这种带有“文化抵抗”性质的运动传统,让“华教运动”具备传承民族文化、凝聚华人族群意识集体认同的重要功能,也造就了它在华社心中的神圣地位。

  也因此,改制后的独中即便成了马来西亚教育体制下的孤儿,在没有政府经费补助的窘况下,依然坚持靠着高昂学费和民间募款的支持办学,募款成为独中生不可或缺的课余活动,民间华社对华教的支持,更像长期缴付第二项所得税般沉重。

  独中生(大部分但并非全部)的悲愤,自我边缘化,对公民课题的冷淡、对友族的不了解甚至歧视和华人至上的思维,让我倍感惊讶。他们成为最容易适应不良的一群,习惯自成一个小团体维护自己的权益,但始终过着去政治化的生活。

  这样的结果又可追溯至挟带民族悲情,兼以“二等公民”出发,甚至在90年代完全去政治化的华教运动所致,然而以边缘思考出发的运动模式无疑只会让自己的处境更加边缘。

  今年3月8日,在不同族群的合作下,我们成功以人民的选票扭转了马来西亚的政治局势,撼动着一向被认为坚固无比的族群政治,这其实也意味着人民可以用公民力量(跨族群)去推动他们关心的议题并要求政府履行,那华教运动和华社是否也该走出民族悲情和文化抵抗意识,不再自视边缘,亦不再以“二等公民”为前提,而是以公民权为前提下争取该有的权益(如各种族应享有接受母语教育权利)呢?

  然而要迈向这一步,独中教育也许应有所改变,如何在教育中让学生在学习华文,中华文化之于正视自己的公民义务,并学会以跨族群的眼界解决马来西亚现有的族群政治僵局,是独中教育应扩大的格局。

  我反对同化,马来西亚是因为多元文化才显得精彩,如果不相信,请低头看看我们正在享用的各族美食,这些食物是多元文化和跨族群交流硕果丰存的证明,如果我们可以欣赏友族的美食,那我们更应该摒弃种族主义思维,在生活中不再对身边触手可及的多元文化和友族选择视而不见。(梁友瑄) 

附件:
 
【来源: 中国侨网】
 相关报道:


最新主题
最新群组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联系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Copyright ©2007-2008 www.hwj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8007911号
中国华文教育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