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教资讯 | 师资培训 | 华文教材 | 网上课堂 | 中华文化 | 寻根之旅 | 教学园地 | 资源中心 | 基金会 | 华教社区 | 网站地图
 
  您的位置:首页 / 华教资讯 / 华教新闻
中国教授大马传中华文化:中文系学生让人感动
 
2008年10月14日
 
  据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报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马大文学院BS1课室,阳光明媚的上午9时,从北京来的客座教授刘石儒雅俊逸,坐在四面都是苹果绿的教室里,用他那字正腔圆又有点饶口的北京腔,向大三同学们朗读一首又一首隽永的古词,教室里余音回荡。

  最后一堂唐宋词选课

  “看这句,‘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写得哀惋而又感慨万千。苏东坡出自欧阳修门下,可说是没有欧阳修就没有苏东坡,他们之间有深厚的师生情谊,这是苏东坡去看晚年的欧阳修所住的杨州,在他老师所建的平山堂前,睹物思人写下这首《西江月‧平山堂》。”

  “日后你们要是有机会去杨州,带这几首词去游平山堂,感觉就会特别不一样。”

  这是刘石老师这学期“唐宋词选与赏析”的最后一堂课。同学应都察觉出刘老师比平时加快了的语速,一堂课3小时要一口气讲15位大文豪,要说柳永、苏东坡、李清照、辛弃疾、周邦彦、秦观、晏殊、陆游、姜夔、贺铸……美词太多,时间太少。

  “贺铸写的这首《踏莎行》,写荷花写得特别好。荷花的香是淡淡的,要是同学们有留心,荷花上本就少蜂蝶,所以是‘断无蜂蝶慕幽香’,那甚么叫红衣脱尽芳心苦,你们看这图就知道。”

  墙上投影机这时投放出一朵花瓣将脱的荷花,花心是一朵莲蓬。“你们看这莲心味苦,不是芳心苦是什么?”

  马大中文系为扩大加强师资阵容,分别从中国清华大学和厦门大学聘来了刘石和李国正两位教授,刘石负责唐宋词选、李国正主要负责教文字学。刘石教授是现任清华大学中文系系主任,而李国正教授在大学教学二十同学们余载,2人都很资深。

  马大中文系同学对中华文化的求知渴望和学习热忱,以及跟老师之间的互动,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他们对马来西亚大学上课的体制,即有大课和小课(lecture和tutorial),认为有可取的地方,可作参考。

  同学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让人感动!

  记者:刘老师,能否谈谈你对马大中文系同学的印象?

  刘石:很好。他们学习很专心、很努力,向学之心表现得很明显。课堂上他们会用心听和记录,课外也会问问题。

  记者:这里没有四季,没有柳絮,也没有诗人草堂,同学们学习中华文化,是否少了先天条件?

  刘石:生活在马来西亚,有多元文化的踫撞,但对于了解、学习和感受中华文化的条件自然就不比中国,所以在课堂上讲到伤春悲秋的时候,我会鼓励,尤其作为在中文系学习的学生,一定要去中国,而且最好能住上一年,去感受四季的变化,便更能理解欣赏那些伤春悲秋的优秀诗词。

  记者:老师此行有何收获?

  刘石:这里的大学重视师生互动,通过课业presentation留下一个让学生表现自己的舞台,这很好。中国的大学上课方式都是比较随意的,没有大课小课这样的制度上的要求,我想这点值得参考。而且这里的学术要求严格,比如试题都要经过一个讲师专门会议,互相讨论及提意见,才过关,这也值得借鉴。此行同时让我更了解马来西亚华人的生活和状况。他们对中华文化的那种热爱,那种向往,特别感人。

  同学们学习态度认真,勇于发问

  “厦门大学来的李国正教授教我们这个年级的文字学时,常讲起在韩国授课的事。他的学问渊博,最厉害的是,他总是能从少少的文言文里,讲出许许多多的学问来。在讲解的同时,还会告诉我们古代的种种。上他教导的古代汉语语法课,对我而言是挑战也是一种享受。”──马大中文系学生在部落格上某篇文章的这段文字,算是李国正教授最好的简介。

  记者:老师您好!能不能比较一下厦门大学、韩国仁荷大学和马大的学习环境?

  李国正:中国学生的学习条件自然好,大学有现代化设备,像多媒体语音设备等,对学习语言、文学而言很方便。还有厦门大学图书馆有藏书一百多万册,都是计算机索引。

  韩国首尔的好多大学我都访问过,我是在仁川仁荷大学任客座教授一年,当时有两层任务,一个是教汉语高级班,另一个当教授们的指导教授,以便他们可以继续传教给韩国学生。韩国仁荷大学也有一座现代化图书馆,现代信息化程度比厦门大学更好,根本不用服务员,在亚洲是数一数二的。而且同学跟我的感情很好,临离开时还静悄悄给我安排了送别会,还送我一个很大的玩具熊!

  至于马大中文系,同学们都很努力,勇于发问,让老师能调整思路,对教学很有好处。同学在完成呈堂作业时也会尽全力去搜集资料,再呈现最好的,其它同学再予以肯定,或提出更好的建议,这一点,马大的同学比韩国的同学做得更好。

  记者:这里的同学在学习文字学时,碰到最大的障碍是甚么?

  李国正:最大的障碍是不懂得中国古代文化和汉字之间的关系。所以上课时要加重汉字的结构跟文化之间的联系。比方说“祭”,现代汉语的用法是用在祭祀时,祭祀时都用供品,这是几千年的传统。其实中国的祖先老早就对死去的人进行这种仪式。我们在甲骨文就能查到这个字。甲骨文离现在三千五百多年了,去了解这个字所蕴含的文字特征,你看那左边月亮的月,在甲骨文里是一块肉,右边是右手的象形符号,用手拿肉放在石头上,血滴进石里,就等于先人收到了供品,是这样的意思。(许雪翠)

附件:
 
【来源: 中国侨网】
 相关报道:


最新主题
最新群组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联系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Copyright ©2007-2008 www.hwj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8007911号
中国华文教育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