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连玉是大马家喻户晓之华教斗士,马来西亚《南洋商报》发表社论文章说,设立林连玉纪念馆深具意义,除完善保存林连玉文物与资料外,亦可深入研究、了解及弘扬林连玉精神,展示大马的坎坷华教发展史,并成为文化旅游景点等用途。希望大马政府与私人机构慷慨献地,让林连玉纪念馆早日矗立在这片国土上。文章摘录如下:
林连玉是家喻户晓之华教斗士,被尊称为“族魂”,反映其在华社之重要地位,于身故23年后,人们仍在怀念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并将其忌辰订为“华教节”,国内华团与华校于每年12月18日举办追悼会,以示尊崇、发扬及传承“林连玉精神”。
林连玉基金会于1985年成立,负起举办追悼会、兴建其墓园,出版其遗著、举办华教节、颁发表扬华教工作者的林连玉精神奖等系列活动。去年,该会全面筹划设立林连玉纪念馆,以集中及完善保存林连玉的文物与资料,目前经筹获300万令吉,并计划向雪州政府及私人界征求献地,或以优惠价格售地,以落实建馆大计。
林连玉一生令人敬重缅怀,翻开历史,1951年,英殖民政府提出以英、巫文教育,取代华、印文教育的“巴恩报告书”,于事关华教存亡之际,应森甲两州教师会之要求,林连玉所领导的吉隆坡教师会挺身而出,召集全国华校教师会代表大会,公开反对有关建议,并促成教总于当年12月25日成立,成为有组织性捍卫与发展华教的团体。
1952年,为反对教育法令草案,他促成包括董事、教师和马华代表三方组成的全国华校董教代表大会,并亲手撰写被视为战后华教运动首篇重要文献的大会宣言,喊出“民族文化是民族灵魂”之口号;1953年底,林连玉接任教总主席,提出和发动了长达十余年,争取把华文列为官方语文的运动。
他领导教总努力不懈活动,成功抵御1954年教育白皮书的重大冲击,力挽华教于不败,英殖民政府的末代钦差大臣麦基利莱曾当面坦认,教育政策行不通,为教总反对的成果;此时已五十余岁的林连玉,却仍住在破旧马来亚答屋,并以老爷脚踏车代步,廉洁朴实作风表露无遗。
林连玉1901年生于福建永春,毕业并执教于厦门集美学校师范部。1935年起,林连玉一直在大马尊孔中学执教,至1961年被教育部驱逐离校为止。战后,尊孔一无所有,林连玉时任校务委员会主席,全力协助尊孔的复学和重建工作,虽然生活清贫,甚至有时三餐不继,他仍将辛苦饲养猪只所卖掉的数千元花在重建上,不畏艰辛献身华教。
林连玉曾说过:“我是一个对公理屈服的人,越要以无理相加,我就越要奋斗!”凸显他不屈不挠,为维护华教地位展开斗争的大无畏精神。事实上,林连玉亦为爱国之士,早在独立前,便鼓吹“华巫共存共荣”的理念,并认为,文化与经济较先进的华人,应设身处地辅助他人,使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进步。
1961年,林连玉被教育部撤消其教师注册证,并于1964年正式被禠夺公民权,他以“为华教而牺牲,永不后悔!”作为回应。1985年12月18日,林连玉与世长辞,雪兰莪华堂为他打破惯例,将大厅辟为灵堂,全马华团与群众莫不深切哀痛,于万人陪送下,一代华教斗士长眠于旧飞机场路福建义山。
林连玉纪念馆深具设立意义,除完善保存林连玉文物与资料外,亦可深入研究、了解及弘扬林连玉精神,展示大马的坎坷华教发展史,并成为文化旅游景点等用途,惟须审慎筹划并集思广益。希望政府与私人机构慷慨献地,让林连玉纪念馆早日矗立在这片国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