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教资讯 | 师资培训 | 华文教材 | 网上课堂 | 中华文化 | 寻根之旅 | 教学园地 | 资源中心 | 基金会 | 华教社区 | 网站地图
 
  您的位置:首页 / 华教资讯 / 华教新闻
全世界讲中国话:汉语入世时代来了吗?
 
2008年10月21日
 
  2008奥运年加剧了“汉语热”在全球的升温,然而新中国自觉开展对外汉语教育却并非从奥运开始。当我们试着进行一下简单追溯,会发现在汉语“入世”的三个时代下,对外汉语教育折射出完全不同的时代景观。

  从唐王朝到奥运会

  2007年11月29日,600多名申请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外国留学生排队接受汉语水平测试。上午九时测试刚一开始,北京语言大学两张不大的签到台便一下子被热情的留学生们围得水泄不通,其中不乏一些特意从外校赶来参加测试的留学生,来自布隆迪的安娜便是其中一位。

  两周以后,第二届孔子学院大会在京举行,刚刚下过一场雪的北京迎来了64个国家和地区210所孔子学院的客人。会上还正式发布了酝酿数年之久的《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和《国际汉语教师标准》,首次为海外汉语学习推出标准。据统计,目前海外已有超过3000万人在学习汉语,到201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1亿人。而一个朝阳行业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它的大名叫“对外汉语教学”。

  虽然,严格意义上的对外汉语教学只是近几十年的事,但追溯起来,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早在汉代就开始了。《后汉书》里就有“匈奴亦遣子入学”的记载。到了唐代,外邦来华学习汉语已初成气候。那时,长安城内的国子监已经有来自异国的学生就读。和中国的举子们一样,他们使用儒家的经典著作作为教材,然后一起参加科举考试。汉语、汉字自然是他们首要的学习内容,而教师就是那些国子博士和国子助教。和中国的考生不同的是,政府为便于科举考生的管理给了他们一个单独的名称“宾贡”。“宾”,就是留学生的意思。每年从宾贡里面取士的人数是很有限的,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过去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国早期“睁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一样,那时候来中国学习汉语的早期留学生人数并不多,几乎都是本国的精英。他们参加的考试也是中国正常的人事考试,而不是专门的语言水平考试。汉语教育则往往跟汉学研究和宗教典籍翻译等融为一体。事实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针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始终没有成为一项专门的事业和一种专门的学问。

  社会主义阵营里的汉语外交

  1950年,周恩来总理给罗马尼亚总理写了一封信,提出与这个兄弟社会主主义国家互派5个年轻人学习对方语言。然而在当时,中国从来没有教过东欧人学汉语,既不具备需要的制度,也没有这样的经验。于是,在周恩来特别关怀下,当时承担接收任务的清华大学成立了一个特殊的学习班级——“清华大学东欧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的对外汉语教学单位。为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清华大学又专门成立了外籍学生管理委员会。

  翻开当时的教师名册可以看到,专修班的班主任由当时的清华大学教务长、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教授兼任。而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则出任外籍学生管理委员会主席。这两位大学者在接到国家交给的这个“政治任务”后,立即聘请曾在美国从事过汉语教学的邓懿负责专修班的教学工作,同时招聘杜荣和傅惟慈、熊毅为专修班教师。这是新中国最早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班子。

  在去年的孔子学院大会上,前罗马尼亚驻华大使罗明让人真切感受到了这一段历史。他是1950年来华学习汉语的5个罗马尼亚人之一,是一个十足的“中国通”。如果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仅听他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的普通话,你很难听出来他是个外国人。罗明的夫人萨安娜女士也是上世纪50年代留学中国的学生,主要进行中国历史问题的研究。他们的子女均曾在华留学,女婿伊斯蒂齐瓦亚为罗马尼亚现任驻华大使。

  1950年12月1日,罗明和他的四名同学首先抵达清华大学。接着,匈牙利六名、保加利亚五名、波兰九名、捷克斯洛伐克八名留学生陆续抵达,并按国别编班陆续开课。1952年,新中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的文科悉数被划至北京大学。这批留学生学籍也随之转到北京大学继续学习,仍以专修班的建制。此时学习班人数已增至77人,其中除东欧诸国44人外,又新增了朝鲜29人,蒙古4人。这批学生从专修班毕业后,有的又进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等学校进行后续的专业学习。

  通晓俄文是对专修班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熟悉政治则是学习语言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在《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暂行规程》中,明确写到,专修班宗旨,是“为培养东欧交换留学生掌握中国语文的一般能力,并使对中国政治文化及其他方面获得初步认识”;而入班条件是学生“须具有高中毕业以上文化水平,并以通晓俄文或英文为宜”。这几乎就是在为第一代外交官做岗前培训。

  因为当时这些留学生一句北京话都不会讲,所以只能用当时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世界语-俄语进行翻译和教学。教材则利用赵元任先生在美国使用的《国语入门》临时改编。转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后,他们又得到王力教授等人的亲自指导。在短短时间里,罗明迅速掌握了汉语基础知识,学会了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普通话。从北大毕业时,罗明的毕业证书由当时的北大校长马寅初签发,衬底写着“为人民服务”。

  毕业后,罗明和他的同学被分配到外交部、对外贸易部、历史和科学研究所、布加勒斯特大学文学会等单位,从那时起,罗马尼亚的重要机关就有了会讲汉语的工作人员,布加勒斯特的舞台上也开始听到用汉语朗诵诗歌的声音。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70年代,这批学生也成为中罗交流的最早使者。

  1965年夏,二千多越南留学生来华,全国有二十多所高校承担了对外汉语教学任务,仅1965年留学生总数已达到了3312人。1972年,因我国援建坦赞铁路,要为这两国长期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数百名坦桑尼亚留学生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
附件:
 
【来源: 世界博览】
 相关报道:


最新主题
最新群组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联系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Copyright ©2007-2008 www.hwj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8007911号
中国华文教育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