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在京举行期间,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院长、语言学家许嘉璐在新当选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后接受了本报等媒体的联合采访。面对在座记者,这位儒雅、和蔼的“许夫子”侃侃而谈,回顾近年来出访参观多国孔子学院的印象和感受,对汉语国际教学推广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汉语热”与中国文化的魅力
“前几年我不说‘汉语热’,现在我可以说:世界各国开始出现‘汉语热’的现象了。”作为一位严谨的语言学家,许嘉璐用这样的描述概括他游历多国孔子学院后的观感,“世界各国民众对汉语学习的需求和热情,对了解中华文化的渴望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
在英国,许嘉璐观看了爱丁堡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的中国艺术节,艺术节所有费用均由当地募捐而来,参与人数达到9万人次。不仅如此,爱丁堡大学专门为孔子学院拨出好校舍、好设备,并树立了一尊第一批赴英国留学的中国人之一的黄宽的塑像。
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校长在校园里随机找了一个孔子学院学员 “陪中国领导聊天”,结果这位当地青年一口漂亮的普通话一下子把众人吸引住了。让他唱最拿手的中国歌,他也不含糊,张口就是一首周杰伦的歌曲,连含混不清的吐字风格也模仿得惟妙惟肖。“我热爱中国,将来一定要到中国去。”他认真地说。
在德国莱比锡大学,许嘉璐看到,这里学汉语的学员最小的五六岁,最老的已年过七十,他们跟着老师朗诵唐诗,学说“你好”“谢谢”“我爱中国”……可能是因为金融危机,他们还特别学说了一句——“我现在钱不够,你可以借给我吗?”
说到金融危机,许嘉璐近期的欧洲之行对此感受颇深。所到之处,除了谈孔子学院,人们都会问中国人对金融危机的看法。由金融危机,许嘉璐谈起了中西消费观念乃至文化的差异。“中国人主张节俭,主张个人的道德修养,有忧患意识;主张和平、文化多元、真正平等。世界需要中华文化,应该通过汉语推广和文化交流而不是说教方式让外国人了解中华文明。”
“我们送出的是中国语言、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友好的心。”许嘉璐说,办好孔子学院、更好地传播汉语不仅是中国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