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世界各国都涌现出一股“汉语热”,尤其是在东南亚国家。新加坡《联合早报》3月7日就刊发《从韩国汉文热谈起》一文,从韩国教育界关注本国学生汉字水平,谈到新加坡的华文现状,即英语一支独秀造成该国的华文教育出现了断层。文章作者认为,新加坡拥有独特的优势,“华文不单纯是另一种语言,而是华人的母语。”文中也就应用华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建议。
文章摘录如下:
最近《联合早报》广泛报道了韩国掀起的汉文热。引发这场讨论的不是教育界专家,而是韩国20位历届总理。他们联名敦促李明博总统,尽早在小学实施汉字教育。多年以来,韩国学生汉字水平日益下滑,已成为该国教育界关注的问题。
汉字一直是韩国国内争论不休的课题。朝鲜和中国朝鲜族早在上世纪50年代逐步取消使用汉字,而韩国也在1948年公布专用 “韩文”的法律。
朴正熙独裁统治时期,于1970年下令禁止在小学教导汉字,实行全面韩文教育的政策,仅允许在初中、高中教授900个基础汉字。一直到90年代中期,“去汉字化”运动才随着中国经济崛起而出现放缓的迹象。韩国的有识之士开始预感到即将被孤立,产生了不知何去何从的文化危机感。
从韩国,难免让人想起本地的情况。在1987年起学校教学媒介语统一为英文之后,学生华文水平日益低落的趋势也逐步显现出来。
资深教育工作者刘蕙霞博士最近在《祖母被拒于门外》一文里,生动地描述当前小学生排斥华文的情景。在一定程度上,这反映了许多华族家庭面对的苦恼。家庭“英语化”的情况日趋严重,显示鼓励多讲母语的政策并未取得预期的成效。
最近笔者看到,在多则《联合早报》的讣文中,只刊登了孝子和孝女的英文名字,显然,好些年轻一代国人并不清楚自己的华文名是怎样写的。而在一些新开张的食阁或咖啡店里,食物摊位的招牌清一色只用英文。
笔者想说的是,虽然实施英文教学只有21年的时光,时间远比韩国“去汉字化”运动来得短,但本地的“去华文化”相对来说是急速的。
新加坡拥有邻国没有的优势
采用英文为统一教学用语给母语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尽管英文英语是重要的,但几十年来英语一支独秀的风光景象,也使得一部分国人失去学习华文的机会,造成了华文教育出现了断层。
韩国出现的汉文热,背后的推动力显然是经济效益。超过40%的韩国商品输出对象是汉字文化圈,70%的外国游客亦来自汉字文化圈。其实,多个区域国家,包括印尼和泰国等,也都采取类似恢复使用汉文的策略。
利用经济因素劝导下一代人修读华文,不应该是件坏事。可是,对新加坡而言,那不应是答案的全部。因为,华文不单纯是另一种语言,而是华人的母语。
李显龙总理就多次强调,学习母语是天经地义的。越来越多华族家长也认识到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契机,从而鼓励孩子修读高级华文或双文化等科目。教育当局更是从善如流,让学校享有伸缩性开办相关课程。
就应用华语这问题上,笔者认为,给予家长指导是重要的。因为像笔者女儿那代人,三十开外,华文只有“第二语文”水平,父母缺乏信心用华语跟孩子沟通。如果华社自助会能开办像华语会话班这类的班级,这批家长将获益匪浅。负责推动讲华语运动的委员会,也可以在这方面多加努力。
《早报》在2月1日刊登了联合工程董事经理兼执行总裁叶吉祥苦学华文的报道。叶先生的苦学精神值得国人学习。学习华文,我们拥有邻国没有的优势。如果能够了解母语的价值并认清掌握双语能力的重要性,国人应该有信心能够学好华语华文。(李顺福,系资深文化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