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2日发表署名评论文章说,华文的学习和普及,华文的传承和提高,在于我们对于华文的热爱和执着。讨论各种教材和教学方法起着辅助作用,但制度却是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行为依据,是关键所在。文章摘录如下:
一年一度的讲华语运动正展开。最近经过巴士车站时,可以欣赏到精心设计的学华语广告。画面别致典雅,寓意深刻。
每年的O水准华文口试都会准备同样的话题——我们为什么要学华语华文?标准答案通常有三:一、我们是华人,华语是我们的母语,所以华人学华语天经地义。二、中国正在崛起,将来必定是世界经济大国和强国,所以我们学华语是为了将来有用武之地。三、华文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承和学习华文文化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但遗憾的是,本地的学华语运动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湿点地皮,未有真正渗透。原因何在?我以为:学华语要从学校从学生抓起。华语教学计划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建设工程。
检讨学校对于华语学习的教学要求,常会发现有课文与作文脱节、课文与考试脱节的现象。课文所学的词语不能立竿见影地应用于作文,学生写起作文常常无从下手,内容空洞,词语贫乏。课文与考试脱节,考试要求不高,不能促使学生去详细研读课文的中心思想、行文修辞、写作手法、作者动机等等,而只流于表面的多认识几个生词而已。
从小学开始,华文的学习就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种短期行为。但本地往往过了O水准,华文的学习就算走到了终端。学习高级华文的学生考上初院后就不再有华文课了,理工学院也是如此。笔者以为这样的华文学习无疑是半途而废。
学习高级华文的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华文学习一定是很勤奋很刻苦的,而他们的O水准会考的华文成绩也会很好,但他们的华文学习却从此中断了。多年后走上社会,他们能重燃学华文的热情吗?步入社会时,他们甚至连中四的华文底子都快流失了。
但是,很多家长让孩子上小学或中学时选学高级华文,目的是为了到会考时一劳永逸,终止华文课的学习并可在O水准考试中加分。这种实用势利的行为令人叹息,同时也造成了家长和孩子对华文学习的偏见,为考试而读华文,没有达到学习华文的真正目的。
再所以笔者以为:华文教材的合理编写以及每个阶段的词语具体量化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工程,而考核制度及升学标准是影响本地学生学好华文的关键所在。(李荣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