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课就是人生中45分钟的生命历程,就是一幅“教师、学生、文本”不同言语生命互动交流的整体的鲜活图景。“好的课堂应当是言语和情感共生的课堂,要让学生能够从言语中品读,从言语中悟情,让学生情感的闸门不断开启,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那么,我们如何在教学中做到呢?
一、教师要以自己独特的言语感悟唤醒学生。
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是作者以优美的文字表达强烈感情的产物。在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有自己的见识,自己的胆识,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一个多元感悟、自由对话的言语环境,以教师对文本生命化的感悟来唤醒学生沉睡的审美感觉,在教学中应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以富有感召力的语言,去撩拨学生情感之弦,切实唤起他们情感体验的冲动,在“以情会文”的过程中,使体验更加逼近课文的思想感情。如一教师在《掌声》一文的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或绘声绘色地描摹场景如:介绍英子时,老师就配着轻柔的音乐缓缓道来:“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位叫英子的同学。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总是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他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让别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让同学们从老师的叙述中对英字产生同情。或情真意切地传递情思:如“老师轻轻的告诉大家:上课前她总是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他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你们要边读边想,这些词说明什么?”令学生如临其境,完全沉浸在那感人的故事情节之中。或声情并茂地渲染气氛:如“你们的一声声鼓励,英子一摇一摆地走上了讲台,你们的话语就是掌声,这不是普通的掌声,这掌声里有你们的爱心。爱心不仅仅是掌声,在你们的生活中,爱还是什么?”这样,在老师独特的言语感悟下,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使其心灵产生感应,加深了对文本主旨的理解。
二、教师要相机创设情境,催生学生的情感体验。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让学生置身于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中,能够唤起相应的情绪、情感,有利于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在情境中学会领悟、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掌声》一文时,引导学生联系“投向”、“注意”、“注视”这3个词语,通过想象再现了那短短的几分钟之内的场景,不仅体会到了小英既紧张又害怕,既难受又痛苦,既自卑又怯懦的复杂心理,还体会到了同学们那颗关爱弱小者的善良心灵。在学生充分感知情感的基础上,紧接着,手指一张空座说:“同学们,你们看,小英站起来了!一步,两步,三步……近了,近了,更近了……她终于走上了讲台!”在这一饱含深情的语言描述下,又一个情境再现了。我们有理由相信:此时此刻,学生的眼前出现了小英蹒跚而行的身影;他们的眼睛变得格外清澈透亮甚至有些湿润;他们的心底一定掀起了阵阵情感的波澜……这两处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完成了与文中人物进行心灵对接的任务,真真正正品味到了课文所蕴含的内在情愫。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的体验和领悟就会更加深入,认知能力与情感能力也于其中得到了协同发展。
三、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潜在资源,丰富学生情感。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丰富学生的认知,让学生从文字的表面深入实质,获得情感的体验。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中,让学生从课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说出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由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小时,联想到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并由此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做,填补了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与子的了不起。又比如,学生在用“不论……总……”进行说话训练的过程中,对父亲的了不起有了更深的体会,我感到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亲形象逐渐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丰富了情感,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了扎扎实实的发展。
四、在教学中重视朗读体悟,传达情感体验。
“书声朗朗”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研究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感情朗读是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体验得到底有多深,需要通过朗读来检验。如教学《慈母情深》一文,我抓住“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引导学生朗读,学生能够抓住四个“立刻”,读得很快但很平淡,老师让同学们找“立刻”的近义词,请学生换词后,将两个句子对比着读。生就感觉到用“立刻”更能突出母亲的动作很快,工作很单调、很乏味。接着创设情境“母亲为什么不喘口气?不伸个懒腰?为什么不照顾一下自己?为什么不好好休息一下?这就是我的母亲,她就是这样挣钱的”。生就读得很投入了,很多人都鼻子一酸,情不自禁的陷入了沉思。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基础之上,融会自己的情感披情入境,或抑扬顿挫地表情朗读,或思情并茂地朗朗诵读,寓情于声,以声传情,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该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该悲凉处还它个悲凉,该欢快处还它个欢快。只有如此,才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才能真切地将体验到的情感酣畅淋漓地传达出来。
“语文不是筐,啥东西都能装”,我们不能被“语文的外延”之类似是而非的口号所迷惑,而应回归语文的本色——言语能力是奠基性的,是语文课程、语文学科“质”的规定性得以存在、显现的基础,也是语文课程、语文学科得以发展的依托,舍此不称其为学科。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若不在富有情感的言语环境中进行,就成了机械操作;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可若不在富有智慧挑战的言语实践活动中进行,就是赤裸裸的思想灌输。没有情感、没有智慧的语文课是苍白的、枯燥的、令人厌恶的语文课。但愿我们能更多地认识到这一点,在语文课堂上演绎更多的精彩!(四川省万源市太平镇小学 张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