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教资讯 | 师资培训 | 华文教材 | 网上课堂 | 中华文化 | 寻根之旅 | 教学园地 | 资源中心 | 基金会 | 华教社区 | 网站地图
 
  您的位置:首页 / 师资培训 / “请进来”师资培训 / 杏坛故事
重访丹华:爱心改革创新拓展 成就欧洲华校翘楚
 
2009年12月18日
 
  一个初冬的周末早晨,利用到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讲学的空隙,我再度拜访了在欧洲华人圈内享有盛名的“丹华学校”,旁听了三个不同年级的课程,与可敬的老师、可爱的孩子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学习日,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基于个人的研究志趣,我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一直关注荷兰华人社会的发展变化。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曾对丹华学校的前身“鹿特丹青年语言文化学校”和“丹华中学”做过实地调研。在丹华学校于2000年正式成立后,我也曾利用到荷兰访问讲学的机会,考察过该校的教学活动,并一直阅读由该校主办的“桃李园”专刊。应当说,我对丹华并不陌生。然而,时隔数年,当我此次再度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后,仍然从内心深处由衷赞叹该校进入新时期后在改革创新中取得的骄人业绩。

  丹华学校成立之初,仅有三、四十名学生,三四位老师,他们自建校伊始就以汉语拼音、普通话、简体字为教学用语的理念,在当时的鹿特丹华文学校中可谓独树一帜,但并不被看好,因为,由于历史的原因,鹿特丹华人圈内盛行的依然是广东话,从丹华主任黄音先生到众多名誉主席们也大多以广东话为母语。

  然而,时代在变。荷兰华人移民构成来源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为丹华学校的发展铺就了通衢,并且一步步验证了丹华建校理念正确的前瞻性。从数十名学生发展到今天拥有近600名学生、35位老师和义工的规模,丹华已当之无愧地成为欧洲大陆华文教育第一校。

  在我看来,丹华的发展,一是得益于有一位懂教育、会管理的校长。丹华校长李佩燕女士移居荷兰前即在中国一所著名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多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然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从未止步于已有的经验与成就,而是始终满怀激情地不断探索在海外进行华文教学的新的更有效的手法与途径。在李校长的引导组织下,丹华引进了中华字经、等级汉字等最新教学方法,并取得可喜成绩,成为丹华敢于在改革中不断超越自我的明证。

  丹华的发展,二是得益于有一群爱学生、会教学的老师。当我在丹华戴乐老师担任的学前班上,看到她在教学中自然流露的对“小天使们”浓浓的爱意,我明白了为何她班上的小朋友会对戴老师说“我天天都想你”,会在戴老师请小朋友“休息一下再上课”时,大声说“老师我不累!”当我惊异于林静老师必须来回花费近三小时车程到丹华任课时,她笑着对我说:“我喜欢孩子们,和他们在一起很快乐!”从这些可敬的老师们身上,我更深地体会到:担任海外华校的老师,爱心比纯粹的教学技能更重要。

  在丹华成就的背后,还有如黄音先生这样默默为中文教育奉献的众多名誉主席们,他们自身可能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也可能没有时间直接参与学校的建设,但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从慷慨捐赠到精神支持,为丹华的发展效力助威。

  看丹华的过去,业绩喜人;望丹华的未来,任重道远。真诚地祝愿丹华的明天更美好!由衷地期待丹华学子们日后能以通晓中荷两种文化的独特优势,展示荷兰华人的社会新形象!(厦门大学社会学教授、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专家咨询委员 李明欢) 

附件:
 
【来源:中国华文教育网】
 相关报道:


最新主题
最新群组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联系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Copyright ©2007-2008 www.hwj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8007911号
中国华文教育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