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阳腔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它源于南戏,产生于弋阳,形成于元末明初。
弋阳位于赣东北的信江中游,旧属广信府,东汉建安15年(210)开始置县,地处闽、浙、皖、赣的交通要道,素有江东望镇之誉。南宋中期,勃兴于浙江的南戏,经信江,传入江西,在弋阳地区以佛道故事为核心,融南曲戏文与当地音乐于其间,“辗转改益”,于元末明初孳乳出一种新的地方剧种,时称弋阳腔。与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并称四大声腔。
弋阳腔诞生以后,即以其“杜撰百端”的连台大戏与“错用乡语”的艺术特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民间广为流传。至明嘉靖年间,向着北京、南京、湖南、广东、福建、安徽迅猛发展,达到高峰。并以其为首,在全国各地组成了庞大的高腔体系,影响着南北13个省40几个声腔剧种,推动着中国地方民间戏曲的发展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弋阳腔古木逢春,1953年省文化厅创办了江西省弋阳腔演员训练班,培养新中国第一代弋阳腔子弟;1958年,在弋阳腔发源地——弋阳县组建了弋阳腔专业剧团;1959年,弋阳腔新剧《还魂记》在庐山为中央领导演出,获得毛主席“美秀娇甜”的高度赞誉。
近20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弋阳腔的传承步入困境,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2004年4月,弋阳腔被文化部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省、市等有关部门也采取了多种措施对弋阳腔实施保护,特别是弋阳腔的发源地——弋阳县,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制定了保护方案,核发了保护工作经费,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了“全国弋阳腔(高腔)学术研讨会”,培训了演员,恢复组建了剧团,为弋阳腔的保护传承做了大量力所能及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弋阳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它对中国戏曲尤其是中国地方戏曲发展的贡献是无可替代的。它延绵至今,虽有兴衰,但始终不绝,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是不可多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