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熊搏斗舞是鄂伦春人老幼皆爱跳并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舞蹈。形成的原因一是模拟黑熊在搏斗时的一种动作,较粗犷简单。二是由于鄂伦春人早期对熊的崇拜,认为熊和他们有着血缘关系。对熊不能直呼其名,要叫“雅亚”(即祖父)或“太帖”(即祖母),有的地区又称熊为“阿玛哈”(即舅舅或伯父之意)。过去对熊也有禁猎的习惯,猎人为了自卫打死熊,也要举行一套完整的风葬仪式进行祭祀。因此鄂伦春人对熊的崇拜遗迹,尚有许多还保留在传说和现实生活中。如述说有一猎人被一母熊抓去,居山洞多年,并生下一只小熊,猎人想逃走,无奈母熊严加看守难以脱身。于是猎人生出一计:每外出砍柴速去速回,久母熊防范稍懈,猎人乘机逃至江边,自制木筏顺水而去。黄昏时,母熊返回,见猎人逃走,即带小熊顺足迹追至江边,顺水奔跑,追上猎人吼叫不止,任母熊怎样呼喊,猎人也不回头。母熊想跳又跳不上木筏,一怒之下竟将小熊撕为两半,一半扔向猎人,一半抱在怀中哭号许久。这被撕成两半的小熊,随母者为熊,随父者就成了鄂伦春人了。这虽然是一个传说,但过去的鄂伦春人确信他们与熊是有血缘关系的,所以在过去图腾崇拜全盛时期,鄂伦春人是不猎取熊的。 后来随着人们宗教观念不断发展变化,尤其从饲养生畜后,鄂伦春人对禁止猎熊的习惯就逐渐放松了。所以每当人们跳起黑熊搏斗舞时,是有多种复杂思想感情的,也正因为如此,该舞盛行至今。
黑熊搏斗舞可由三人表演,不分性别,也不论年龄和社会地位都可以跳。舞蹈开始时三人站成品字形,其中,左右二人面对面站立,上身略向前倾斜,两膝略向前屈,两手放在膝盖上,两足跳跃不息,同时两肩和头部左右摇摆,嘴里发出“吼吼吼”的粗重声音。第三个人在旁也以同样的动作参加进去,并劝解两个正在用下巴做出袭击对方肩部的舞者。情绪高昂,动作勇健有力。黑熊搏斗舞产生较早,流传很广泛,以逊克县新鄂村,呼玛县十八站或鄂伦春族自治旗境内各猎民村都有人会跳这种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