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教资讯 | 师资培训 | 华文教材 | 网上课堂 | 中华文化 | 寻根之旅 | 教学园地 | 资源中心 | 基金会 | 华教社区 | 网站地图
 
  您的位置:首页 / 资源中心 / 教学素材 / 《中国地理》
黄山脚下的上海小镇
 
2010年01月07日
 

玉兰楼别墅群


东黄山号火车
  古老的蒸汽机火车头咖啡吧里,荡起悠扬的萨克斯,醇厚的巴西咖啡和法式甜点散发着香气,美式壁炉里闪耀着温暖的火焰……谁能相信这一切发生在黄山脚下一个小山村里?它名叫黄山茶林场。

  步入黄山茶林场,立刻被蓊郁山林中飘逸而来的时尚气息包围。新建的木质别墅群、楼阁,简约、环保,其他建筑也全部采用优雅独特的海派建筑风格,就连街上唯一的茶吧,也完全照上海滩的老城隍庙茶楼复制。没想到,皖南山区里竟藏着这么一个海派风情小镇!

  随便走进一家酒吧,你会吃惊地发现有许多老外正品着咖啡闲聊。简约雅致的国际青年旅舍里,大群的背包客正开着party,房间的白色墙壁上,写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背包客的感慨。

  走在街上,到处都能听到上海口音,不仅许多游客来自上海,工作人员中不少也是上海人。如今这里也属上海管辖,甚至连派出所门口挂的都是上海静安分局的牌子。这里为何与大上海紧密连在了一起?原来,“文革”期间,林场先后安置了近万名上海知识青年,有“一万名知青、十万亩大山”之誉。知青们在这里留下汗水、青春,也留下了深厚的感情。而他们带来的文化知识、生活方式也使这里的山水染上了现代气息,“安徽小上海”就这样成为这里的代名词。

  2003年6月,经上海市农场局批准,茶林场归属上海一企业后,逐步转变成以发展旅游产业为主,茶叶生产加工为辅的产业格局。精明的上海人看中的正是知青文化情感的附加值,“踏寻父辈青春的足迹,启动融合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之旅!”成为他们招徕上海人来此旅游的口号。

  如今,走进东黄山脚下的这个小村,那悬挂着的毛主席像、知青们劳动中拍摄的旧照片、搪瓷缸、黄布包、残垣断壁的原场部办公楼,能把人们迅速带进那段不同寻常的岁月。著名时事评论员曹景行在这里生活了10年,当年负责黄山茶林场五七连队的水田管理。他对“知青文化”感慨颇深:“黄山给了我一个家庭,给了我能超过一般人的承受能力,给了我比大学都多的知识,给了我乐观的情绪;有了这么一段经历‘垫底’,后来不管遇到什么意外变化、什么困苦境况,都不难去面对,去承受了。”2008年,这里举行过一场知青上山下乡40周年大型纪念活动,竟有500多人重返茶林场,追忆知青年代的生活。

  在小镇南边一块空地上,一列标着“东黄山往返上海”的绿皮火车停在短短的轨道上,分外惹眼。林场负责人告诉我们,蒸汽机火车头是从杭州买来的,一节硬座车厢是从芜湖钢铁厂拉来的。车厢内部装修弥漫着小资情调。尽管火车头已经锈迹斑斑,却为前卫一族所青睐,成为许多游客聚会的首选。茶林场在旅游业的带动下,这样的创意越来越多。

  黄山茶林场不仅是沪皖两地文化交流的纽带,而且已成为4A级景区。上海的主管企业集团还规划在此建设一座国际生态度假区,届时,这里将被建成皖南地区最大的旅游休闲胜地。

附件: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相关报道:


最新主题
最新群组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联系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Copyright ©2007-2008 www.hwj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8007911号
中国华文教育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