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中的动物,除虎蛇外,都不会危及到人类的生命。很难解释虎蛇进入十二生肖的理由。深山丛林中的虎,何等不可一世,骄横跋扈,很少有什么动物能让它屈服。
有句俗语说,虎落平阳被犬欺。我一直对它深怀疑虑。虎大梦醒来,打了个呵欠,摇摇尾巴下山了,一切动物——包括人类,该是何等惊慌失措。一只小小的犬,对虎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
《后汉书》记载,汉朝有两个叫宋均、刘昆的地方官,为政有方,因尽除境内的恶虎而政绩卓著。这个史实后来以虎渡江的名义镌刻史册。恶虎渡江而去,百姓安居乐业。
虎项金铃,解铃还需系铃人。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典故。若干年前,在金陵城西清凉山上的一个寺院中,秋日的阳光,躲过了黄叶的遮挡,弥漫在香火的气息里。方丈法眼禅师,道行高深,慧眼识人。法灯和尚,性情豪爽洒脱,不肯好好念经,和尚们瞧不起他。但法眼禅师却对他另眼相看。一天,法眼禅师在宣讲佛法以后,问僧徒们:“如果老虎的颈项上系着一只金铃,你们说谁能解得开?”众弟子瞠目结舌,抓耳挠腮。这时,法灯正好从外面回来,不假思索地回答:“这很容易。这个金铃是谁系上去的,谁就一定能解下来。”不认真念经的法灯居然被法眼方丈偏爱,只出一题便让法眼不同寻常。
《战国策》里讲述着三人成虎的故事:魏国大夫庞恭和魏国太子一起作为赵国的人质,定于某日启程赴赵都邯郸。临行时,庞恭向魏王提了一个问题:“如果有一个人对您说,我看见闹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只老虎,君王相信吗?”魏王说:“我当然不信。”庞恭再问:“如果是两个人对您这样说呢?”魏王说:“那我也不信。”庞恭又追问道:“如果有三个人都说亲眼看见了闹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还不相信?”魏王说道:“既然这么多人都说看见了老虎,肯定确有其事,我不能不信。”
佛的典故里有舍身饲虎的故事。很久以前,在南瞻部洲有一个大国,叫摩诃罗檀囊,统率着五千多个小国家。国王的三个王子里,小王子摩诃萨青天生具有一副慈悲心肠。一天,国王和王妃带着王子,出外去游玩。国王游玩了一会觉得有些疲劳,就找了个地方休息。而三位王子如同出笼的小鸟,快活地穿梭在丛林之间。忽然,他们发现一只雌虎正给两只虎仔喂奶,正值寒冬,雌虎面黄饥瘦,为了充饥,似乎正要吞食虎仔。小王子见此情景,顿发慈悲。他让两位哥哥先走一步,自己走到雌虎面前,毫不犹豫地将身体投向虎口,不料,饿虎只朝他望了一眼,却闭着嘴巴不肯吃他。小王子找来一截尖锐的木头,往自己身上猛戳,鲜血汩汩而出。雌虎看到鲜血,立刻吐出鲜红的舌头,舔食王子的鲜血,吞吃王子的肉体。两位哥哥迟此文来源千里马学术导航迟不见弟弟跟来,急忙跑回雌虎停留的地方一看,弟弟已经被饿虎吃得精光,只剩下带血的白骨散落一旁。雌虎吃完小王子的肉身,一不小心竟从悬崖上跌下,晕了过去。待它醒来,就跑回小王子的白骨旁徘徊忏悔。舍身饲虎的摩诃萨青王子,死后投生到优美的天界。他对眼前的善果感到迷惑,于是运用天眼,察遍地狱、饿鬼、畜生、修罗和人间五个世界,对父王以及世间的人类发出劝告:为非作歹的人,都会下地狱,凡有善行的人,都会出生天界。你为什么还沉陷于忧愁与烦恼之中,而不能够觉悟呢?
以身饲虎,在凡人看来并非善事。可是,佛家自有它的道理。它借用了这个典故,表白了一个因果关系,让人积德行善,从而抵达仙界。
人类是绝不可能与虎和睦相融的。但在中国文化的底层,虎却成为人类抵御灾害和邪恶的吉祥物。不少乡村人家墙上显赫的位置,悬挂着虎图。这种叶公好龙式的滑稽,承载着乡民自相矛盾的心理状态。可是,从来就没有人对这种现象说三道四、品头论足。逐渐文明的岁月里,凶猛残暴的虎,已经被人类用笼子养了起来,不再令人望而生畏。凶猛的虎,已经蜕变为人类的精神玩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