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教资讯 | 师资培训 | 华文教材 | 网上课堂 | 中华文化 | 寻根之旅 | 教学园地 | 资源中心 | 基金会 | 华教社区 | 网站地图
 
  您的位置:首页 / 资源中心 / 教学素材 / 《中文》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2007年06月22日
 

造纸术

  造纸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艺,纸的发明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所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是中国化学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成就。

  在纸还未发明之前,甲骨、竹简和绢帛是古代用来书写、记载的材料。到了西汉时期,由于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甲骨和竹简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从而促使了书写工具的改进。

  当时人们已开始应用小块的丝绵制成的纸,因为考古学家于1933年在新罗布淖尔发现了一张古纸,它是“麻物、白色,作方块薄片,四周不完整,长约40厘米,宽约100厘米,质甚粗糙,不匀净,纸面尚有麻筋,盖初做纸时所做,故不精细也”,由于古汉时的纸张是由麻缕和丝绵,加上制法粗糙,所以纸张的质量不太好。而麻缕和丝绵都有其本身的作用,如要把它们用作造纸的原料,就必然会受到很大的限制,难以得到迅速的发展,不能满足文化生活上对纸张的要求。

  在新的客观形势要求下,蔡伦为造纸术带来新突破,在《东汉观记》卷二上记载:“蔡伦……有才学,尽忠重慎,每次休沐,闭门以绝宾客,曝体田野。典作尚方,造意用树皮及敝布、鱼网作纸。元兴元年奏上,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天下咸称蔡侯纸”。从以上看来,蔡伦是用树皮、破布、鱼网造纸的。

  虽然在蔡伦之前也有纸的存在,但是原料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而蔡伦对新原料的发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破布、破鱼网早已结束了它们本身的任务,成了废物而又用作原料,对造纸工业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新原料的使用必然提出新技术的要求,由于典籍流失,实际的操作如何,已缺乏记载,无从考知,但大概是先将布或网撕破或剪断,然后放在水里浸渍相当长的时间并且需要加以舂捣,才能做成纸浆。用树皮做纸张,困难更大一些.除初步切短和后部舂捣外,中间还需要烹煮和加入石灰浆之类的促烂剂。

  在蔡伦之后,纸张大大地推进了书籍抄写和文化传播的事业。在两晋南北朝的时候,由于书法和绘画的需要,对纸张的要求慢慢提高,尤其在书法上,因为书法对纸和笔的要求都是十分高的,所以促进了纸张质量的提高。

印刷术

  中国是印刷术的发源地,印刷术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在公元7世纪初的隋唐之际,中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的流传全靠手工抄写。手工抄写非常麻烦,速度很慢;辗转传抄,还容易发生错误。隋唐之际,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书籍的需要量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雕版印刷术问世了。

  雕版印刷是在尺寸相等的木板上,刻出凸出来的反写文字或插图,再在版面上涂墨铺纸,轻轻一刷,就印出正写的文字和图了。雕版印刷术发明后,可使千百部书籍一次刷印出版。晚唐时期,雕版印刷得到大范围推广。五代时期,官府出面大规模刻印书籍,对雕版印刷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更加发达,技术已经十分完善。

  雕版印刷术发明后,印刷书籍比手工抄写便捷多了,但是,雕版印刷也有不少缺点。比如,印一页就得刻一块版,雕印一部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工夫;雕好后的书版,还要占用大量房屋存放。而要想印刷别的著作,又须重新雕版,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据沈括《梦溪笔谈》卷18记载,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平民毕昇首创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节省了雕版费用,缩短了出书时间,既经济,又方便,是印刷史上的一项伟大创举。

  活字印刷术的基本原理,与近代的铅字排印方法相同。其法是用胶泥刻字,一粒胶泥刻一字,这就是泥活字,再经火烧变硬。先预备好一块铁板,铁板上面放着松香、蜡、纸灰等。铁板四周围置一个铁框,在铁框里排放泥活字,排满一铁框就是一版。然后放在火上烘烤,松香、蜡、纸灰遇热熔化,冷却后便将一版泥活字粘固在一起,接着用一块平板将泥活字压平。为了提高效率,用两块铁板,一板印刷,另一板排字,第一板印完,第二板又已排好,印刷速度相当快。最后一道工序是收回泥活字。每印完一版,即将铁板放在火上加热,松香和蜡熔化后即可取下泥活字,以备再用。采用活字印刷术,泥活字可重复使用,少数冷僻字可临时写刻,烧硬即用,如此“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附件:
 
【来源: 中国网】
 相关报道:


最新主题
最新群组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联系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Copyright ©2007-2008 www.hwj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8007911号
中国华文教育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