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教资讯 | 师资培训 | 华文教材 | 网上课堂 | 中华文化 | 寻根之旅 | 教学园地 | 资源中心 | 基金会 | 华教社区 | 网站地图
 
  您的位置:首页 / 华教资讯 / 华教新闻
许琳:各地排队申请孔子学院 平均3天新办1所
 
2007年12月05日
 
  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汉办”,许琳是这里的主任,她告诉记者,国际上的孔子学院,去年年底的数字是100多所,而到今年的现在,准确的数字是209所,遍布世界64个国家,其中,有五六十所是已经签了协议,但学校还没有开张的。在世界各地已经开课的孔子学院中,上正式课程学习汉语的目前有4万6千人左右。

  语言是文化的衣裳。许琳说,在国际上办汉语学校,自然有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但对“文化”的概念不同的理解太多,从实践中看,说白了就是让外国人逐渐了解中国,而像这样长期的事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要是求全责备,想把一件事情设计完美了再去做,那基本上就等于不做。

  许琳将孔子学院现在的工作打了个比方,说那就像是在战争年代,一个战役打完,连战场都来不及清理,下一仗就又开打了。在孔子学院总部,大家不得不日以继夜地干活,既要按照北京时间工作,又要按照世界其它地方的时间和外方联系沟通,一年下来,全体人员的加班总和将近9万个小时,相当于每个人都多上了一倍的班。

  为什么?中国持续迅速地发展,成果非常惊人,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急剧增加,国际地位大大提升,国际上对了解中国有强烈的饥渴感,自然地出现了学习汉语的巨大需求,也就是说,中国正好赶上了这个时机。许琳说,根本不是我们去推外国人学汉语,而是中国发展、中国机会烧热的了解中国的需求拽着我们飞速地建孔子学院。

  现在,世界各地每天要求建孔子学院的申请实在是太多了,用许琳的话说,这里已经尽可能在压着了,结果一年还是签了一百多所。有的申请,你不签确实说不过去。关键在于,要看到这种挡不住的需求后面,反应出来的实质是什么?英国有个特色学校委员会(SSAT),它有3000多个英国的中学会员单位,他的负责人跟许琳说,他们做过调查,英国稍有一点远见的家庭都认识到,现在10岁的英国孩子,长大工作以后没有一个可以不和中国打交道的。还是在英国,四十八家集团的老总来中国访问,到教育部指名道姓要认识汉办的人,说他的儿子现在在中国,这个老总要他的儿子学汉语,他儿子说不用,公司基层的工作都是中国人在外面做,而公司高层的人在一起,就算是中国人,也都讲英语,老总说,正是因为这样才更需要学习汉语,中国人会英语就能懂英国人,而英国人不懂汉语就不懂中国人!

  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常务副校长对许琳说,像早稻田这样的私立大学,要办孔子学院完全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在以后的经济一体化时代,日本人会早上去上海上班,晚上回东京睡觉,我们的学生需要学会汉语。

  在埃及,规定只有本国人才能在埃及的景点做导游,而会中文的导游,拿的工资比会法语的导游多一倍。许琳到埃及,看到一个导游拿着汉办指定的某套汉语教材中的一本,还是复印件的,一路在学,许琳跟他聊起来后才知道,那是他托在北京语言大学留学的朋友特地复印的,而且只有这一本,他央求许琳一定给他邮寄一套外国人学汉语的教材。而在开罗大学的孔子学院,招生的信息刚在校内网上公布,光校内的学生报名的就有两万多人。

  许琳还谈到她在加拿大的一段经历,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是一个日语专家,这位老人在办公室和许琳见面的时候特地拿出了一个暖水瓶,外面是竹编的外罩,很老的那种,他说,过去几十年间,他对中国唯一的印象就来自于这个暖水瓶,除此之外,作为一个东亚研究的学者,他对中国都没有什么直接的了解。这个热水瓶是他35年前在英国买的,当时,这个英国青年在国内学日语,妻子怀孕了,需要常备热水饮用,但是欧洲人没有喝热水的习惯,周围的商店里没有热水瓶卖,看他非常着急的样子,他住处旁边小商店里的老板说:“如果你一定要,我的仓库里有一个,中国人喝热水,是中国生产的。”老板拿来了这个竹壳暖水瓶,特地嘱咐,瓶底有一个Made in Hongkong的标签,千万小心不要弄掉了,当时英国的法律是不允许英国商店出售共产党中国的商品的,老板是从香港进的货,专门用那张标签盖住了Made in China的字样。
附件:
 
【来源: 环球时报】
 相关报道:

·许琳:世界渴望了解中国 发展孔子学院千载难逢

最新主题
最新群组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联系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Copyright ©2007-2008 www.hwj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8007911号
中国华文教育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