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文热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升温,各国华文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各界的关注。马来西亚《光华日报》发表评论《华教运动的内在困境》,对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指出华教运动要从关心友族开始,要超越华教。
文章指出,日前,欧宗敏在《光华日报》发表的《国中生撑起华教一片天》表示,在阅毕该报日前发表的梁友瑄《让悲情走出华教运动》,对梁文所述的独中生自我边缘化、对大马公民课题陌生、对友族不了解以及华人至上的思维的批判深感认同。
欧文进一步提出其本身的经验,作者在进入新纪元学院就读接触到年轻独中子弟时,发现大部分独中生对国中存有许多误解,也分辨不出国民型中学与国民中学的差异,甚至不知道国中也有华文课,误以为只有独中才使用华文,以致于他们经常以悲愤的方式维护华文教育。
文章说,欧文与梁文的确具体而鲜明地道出独中教育所存在的缺失与隐忧,独中所培养出来的“国家栋梁”对这个国家的认识不深,与友族的互动也疏离,说是在温室中成长的小花小草,实在是不为过。不过,欧文的批评还是过于客气,笔者认为,并没有很多独中生直接参与维护华教的运动。
文章指出,独中的存在有其社会运动属性,它是与国家单元化教育政策对抗下的产物,但它所培养出来的“栋梁”不单对国家认识不深,对社会运动本身的参与也是乏善可陈,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活跃于社会运动的年青一辈并没有多少人是独中出身,而在董总的行政部更是青黄不接,老人当道(当然,这里面有其他因素)。
文章称,梁文与欧文两人从旅台生以及新院学生的窘况点出了“华教运动”的困境。一叶知秋,见微知著,学生的表现正是具体地反映了这个体制的目前状况:华教运动走不出华社。华教运动走不进公民社会,是目前它所面临最大的困境。
文章表示,华教运动一直强调“母语教育”是基本人权,但是这个运动的主导单位并没有认真关注其他族群的母语教育问题。例如印度社会以及原住民的母语教育,无论从运动的策略上或实际的状况里来看,我们同样是这个种族政治底下的受害者,为什么我们不能真正连成一线,站在一起,争取彼此“母语教育”的权益?这样的运动路线不是更能落实“母语人权”的精神吗?这是否也更帮助我们达致真正的友族互动与良好沟通?
这都值得董总教作思考及讨论,虽然董教总近年总有断断续续举办“国语母语人权日”活动,但也仅止于蜻蜓点水的几场活动,与友族来往甚至不是董教总任何一个部门的业务。
文章指出,虽然,以独中为主的华教运动发展到现在,的确有它的问题存在,我们应该批判它,要超越它,改革它,但不是抛弃它,而要检视华教运动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我们不能只从现况去看,而应该从它的发展脉络去了解,它是如何走到现在这个地步?
文章进一步指出,上世纪60年代初,华教运动的确是从种族本位主义出发,直至到了80年代,它曾经发展出非常进步的思想,把华教运动提升到母语、人权的层次,而不再局限于族群。但是90年代峰回路转,不只是马华,连华教运动也“逃离政治”。而华教运动为什么会从进步的思想与策略,退却成自我漂白、逃离政治,只剩高度官僚化的技术体系呢?华教运动为什么变成“只谈华教,不谈政治”?这个问题实在是值得好好研究及思考,笔者不敢在此妄下定论。
最后,文章说,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华教运动不能只关心华教,它不能只做好本份的事就足够了,要超越华教,要将运动真正提升成为母语、人权的地位,第一步我们要先从关心友族开始。(房怡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