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27日刊登评论,指出语言环境的特殊,加上越来越多年轻一代的国人来自英语家庭背景,无形中导致了新加坡人的华文水平逐年下降,而华语也严重被“污化”。
文章摘录如下:
“After that”若翻译成华文就是“然后”的意思。其实“然后”这个词语并不难说,然而,有不少人偏偏就喜欢以英文的“After that”取代之。
例如:“我们先在entrance meet, after that 去foodcourt吃。”这类乱七八糟、不中不西的句子反映出新加坡人在使用华语来表达的同时,总会习惯性地插入不少英文词汇。情况之严重,令人堪忧。
一位年纪相仿的亲戚偏爱以after that来取代“然后”这个词汇。与此人沟通,一段句子就穿插很多次的after that。这已经成了她的习惯。若强制她必须彻底改掉这个“坏习惯”,想必她心理必定会很不舒坦。毕竟语言是人类基本的沟通工具,而且她想表达的意思,我也都听得懂,我何必要去纠正人家的语言弊病,结果惹出人家一肚子的不痛快?
但由此可见新加坡人的华文程度就是如此“国际化”的。若要和一位土生土长年轻新加坡人来段华语交谈,必定是英文词语满天飞。除了after that 他们还有and then (接着/然后)、actually(其实)、especially(尤其)等等等。甚至有时候英文词汇多得离谱,搞得我不得不怀疑此君到底是在同我说华语还是英语?
语言环境的特殊,加上越来越多年轻一代的国人来自英语家庭背景,无形中导致了新加坡人的华文水平逐年下降,而华语也严重被“污化”。就看看街头访问,到底有几位本土年轻受访者可以自信面对镜头并以一口纯正的华语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虽说报读高级华文的学生多了,然而,其程度若和上一代在特选中学修读的学生相比,尚还有一段距离。即使修读完毕,日后疏于写、说,恐怕after that、and then、actually及especially的华英掺杂的局面仍会层出不穷。(蔡珍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