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近日刊登署名文章,作者以女儿学习华文从不快乐到快乐的经验引申到新加坡华文教育改革的问题。文章说,学习华文的快乐,不在于一味降低华文水准,更不在于剔除华族价值观。快乐的真正源泉在于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孩子的具体情况给与灵活、恰当的引导和教育。
文章摘录如下:
女儿今年上小一。由于来自说华语的家庭,原本以为,华文课对她来讲不会有问题。可是没想到她挨批评最多的竟是华文课,而且还经常因为上课讲话、开小差,被老师罚留校。
妻子很关心这个问题,专门到学校跟老师沟通后发现,这是因为华文课太简单了,引不起女儿的兴趣。由于是邻里学校,老师说,班上的同学华文基础差异大,所教的普通华文,当时班里还有很多同学跟不上,所以只好迁就多数同学的进度了。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说,如果提前分班,让程度好的同学开始上高级华文,女儿的这些问题应该就能解决。
第二学期,女儿学校果然对华文进行分班。很快,她的学习积极性恢复了,上课也很少再出现纪律问题。年终,她的高级华文考获97分,名列前茅。在此,我要感谢老师和学校的因材施教,这对于保护她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降低要求未必带来快乐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日前在谈及该国的华文教育时,提出“引起学生对华文的兴趣是当务之急”。我注意到他的一些谈话,是针对家庭用语为英语的学生。由于英语已成为新加坡的第一语言,也是多数华人家庭的主流用语——数据显示,本地讲华语家庭的比例逐年下降,目前只占40%,所以李资政站在这样一个侧重点上来谈华文教育,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在家中完全不讲华文,从小没有华文基础的学生,一上来就搞听写、默写,确实有点“疯狂”了,这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对于来自讲华语家庭的学生,必要的听写和默写,并不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我女儿就是一个例子。每次妻子给她听写华文时,她看起来都是自信和快乐的。
所以,这里的关键还是因材施教。一味降低学习要求,减低华文课的重要性,并不必然给孩子带来快乐。
事实上,当女儿得知,学校的排名只计算英文和数学成绩时,她和班里许多华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一样,感受到更多的是失落和不快乐。既然“华文考得再好也没有用”,我不知道他们明年是否还会继续对华文保持同样的兴趣。
警惕快乐学习的误区
以前我们都知道,学习需要的是勤奋和刻苦。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当一个人通过学习,增长了学识、取得了成就、并且有更美好的未来时,学习的结果就是快乐的。这正是西方谚语所讲的“no pain no gain”——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如今,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快乐学习”已得到老师和家长们的广泛认同。尤其对于华文学习,由于曾给很多人带来“痛苦”,所以要求“快乐”的呼声早已是此起彼伏了。
我很赞同“快乐学习”的理念,它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仅追求学习结果的快乐,也要追求学习过程的快乐。“快乐学习”的重要一环,就是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和快乐的学习,从而改善学习效率,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
不过,对于“快乐学习”也有人会进入误区,那就是过于追求“快乐”的形式,而忘记了学习的本质和目的。于是“快乐学习”就会演变成,为了“快乐”而“快乐”,甚至不惜大幅降低学习要求来换取“快乐”。在“快乐”不断提升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学习成绩的滑坡。这样一来,“快乐学习”就会变成一种娱乐或消遣,有违其学习的初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