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文教育网
【50年·华大故事】建校初期的多彩生活
2010年11月29日 09:45

  下课了,同学们都走出数学楼,涌进贯通南北的花岗岩大道,这条大道每天最少要走三趟,大家都昵称它为“南京路”或“长安街”。大道的南端连接教学楼和教工宿舍区,北端连接学生食堂和学生宿舍区。数学楼跨度大,甚为壮观,是最早落成的教学大楼,各系学生都在这栋宽敞明亮的大楼的教室里上过课。而数学楼-花岗岩大道-食堂构成了学生的 “三点一线生活圈”。在华大创建初期,学生在这个简单的生活圈里读书、生活,不过他们并不感到沉闷与枯燥……当年,没有大礼堂,两层长方形的学生食堂成了“多功能活动厅”,各种大中型演讲会、表演、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每个周末都有学生会组织的交谊舞会或电影放映,每逢节日就由学校文工团表演连场歌舞;食堂也是当时的信息中心,玻璃窗上贴着《人民日报》、《福建日报》、《光明日报》等,食堂前面架放着反映学生动态的《一周生活》白板报;食堂的入口处经常贴着各种临时通知,传达一些演讲或比赛的消息。

  校园里的体育运动遍地开花,打打羽毛球、打打篮球,由朝到晚随处可见。学校组织了各项校队,有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队,有田径、体操、游泳队等,再分为男女队。每逢周末,八个篮球场、四个排球场和所有的运动场都爆满,既有客队来校的友谊赛,也有系际赛、练习赛,每个场地四周都站满了支持者、观赏者,场内场外全情投入,喝彩之声此起彼落。

  1964年,作为国庆15周年献礼的大型史诗歌舞剧《东方红》在北京献演后,随即在全国掀起了热潮。校领导与学生会决定模仿演出,经研究把八场歌舞剧分开,各系包演一场,约二十分钟,文工团成员回到各系作骨干。这样,形成了全校性的练歌、练舞高潮,课余时间以班系为单位反复排练,接着是配乐彩排与观摩彩排,节拍、动作逐一纠正,群舞部分力求脚步、手势整齐,造型优美,朗诵、对话部分要求声线、眼神、表情神似。经过半年的准备与勤练,1965年初夏,《东方红》在空地上搭起大舞台上演了,演员们的造型唯妙唯肖,服饰化妆、道具布景一丝不苟,表演认真,歌声激荡,舞姿轻捷,《东方红》演出非常成功。而台前幕后,约有一千名师生参与其中。【作者:(香港)江显锥】

【来源:华侨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