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文教育网
【50年·华大故事】热作系的点滴记忆
2010年11月30日 09:54

  上世纪60年代初,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进行调整压缩,曾是世界第三所热带作物大学的漳州农学院也被停办。漳州农学院全院170多名教师,一个学科调一个人,共调了17名教师到华侨大学,成立热带亚热带作物系,我就这样来到华大。

  来华大报到时,因为才20多岁,看着年轻,我被当成学生安排在学生宿舍,住了一个星期,系主任金作栋才找到我,让我搬到南区教工宿舍。

  我承担的是农业化学专业基础课,第一年没有开课,系领导就把学校布置给热作系的校园绿化任务交给我来负责。当年学校种树选择树种有几个原则:第一,要适应泉州的气候;第二,要泉州没有的;第三,要体现华大的品格,选高档的。现在泉州校区旧南区教工宿舍楼后面的鱼尾棕,是当时从漳州一个寺庙里运来的;华园大道两边种的桉树,是因为当时海边海风很大,蚊子很多,桉树能防风驱蚊;还有木棉、芒果、假槟榔等,这些是为了给东南亚侨生创造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最名贵的是数学楼前面的3棵南洋杉,一棵1000多元,是专门从法国空运过来的。这些树都是师生自己种的。

  1965年,根据国家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精神,按照中侨委安排,华大热作系整体迁往海南岛兴隆华侨农场办学,实行半农半读。学生和专业课、公共课的老师,共200多人都去兴隆。去海南前,党委书记林一心专门来学校为我们热作系师生送行,并与热作系全体师生合影留念。

  去海南岛,我们是先坐车到广州,再从广州坐船至海口,最后抵达兴隆华侨农场。兴隆华侨农场是东南亚最大的农场,有2万多人。

  刚到兴隆,没有房子,我们借住的是兴隆旧农校的房子,一栋5层楼,兼做教室和学生宿舍,教师住平房。

  热作系开设有30多门课,是全校开课最多的专业。在兴隆,热作系实行的是半农半读,师生每周劳动2—3天,每人分配一把锄头一个斗笠一个畚箕。当时学校要求热作系经济上独立,因为胡椒经济价值高,所以我们种了一片胡椒园,为此与胡椒有关的课程也提前开设。此外,我们还零星种些地瓜和蔬菜。

  在兴隆的生活条件很艰苦,海南岛居民没有种菜的习惯,买菜要去200多里外的集市才有。想吃蔬菜、肉都很困难,又因为天气热,没有冰箱,不能保存食物。怎么办呢?当时我们师生有好几项发明,一个是发明了炸椰油方法,把椰壳捣烂,渣过滤后,将水份蒸发,剩下的就是椰油;还发明了鸡蛋储存法,先自制饱和盐水,再将煮熟的鸡蛋用铅笔写上存放日期,放入饱和盐水中,这种方法可以大大延长存放时间,想什么时候吃鸡蛋都行。

  因“文革”爆发,热作系学生纷纷回校参加文化大革命。后来热作系停办,师生被下放到广州军区海南生产建设兵团劳动。华大热作系共招收1962、1963、1964、1965级共四届学生。

  热作系的师生最吃得起苦,适应能力最强。毕业分配时,各行各业都有,但是分配到哪都闪闪发光,个个都很优秀。我知道的教师里面,当年的系主任金作栋、系总支书记李正山、化学教研组组长胡光烈等分别在热带果树、特种林、橡胶等领域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在专业学术上做到全国最好。(作者:庄振伟  原载598、597期《华侨大学报》)

【来源:华侨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