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大华教基地加强与海外华侨华人文化交流
2013年11月04日 13:46
![]() 学校在机场接东干学生 ![]() 欣赏兰州牛肉拉面技术 ![]() 中外学生在交流 东干族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中亚地区有约15万人之众,甘肃也是东干人的故乡。2012年在国务院侨办和甘肃省外办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在吉尔吉斯首都比什凯克开办了“李白华文学校”。在此基础上,在省外办的大力推动下,2012年6月5日,甘肃首个华文教育基地在西北师范大学正式揭牌。 华文教育基地建成以后,进一步加强了甘肃与海外交流的力度,使之成为华人华侨以及外籍人士接受华文教育的新平台,成为甘肃与海外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的纽带。 “兰州是东干族留学生的第二故乡” 11月3日,记者在西北师范大学华文教育基地采访中,新设立的中亚东干族子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班引起了记者的好奇。据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武和平介绍,东干族华侨华人主要聚居在中亚地区的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是中国海外穆斯林侨胞中最大的群体之一,有大量的东干族后裔渴望回到故乡寻根问祖和学习深造。经过前期广泛调研和实地考察,国侨办西北师大华文教育基地于今年9月正式开始招收面向中亚东干人后裔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班。 除了正常招生、教学外,该教育基地自成立后已成功承办了两期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共计150余人。在两期夏令营中,海外华裔青少年积极参与,真诚交流,通过参与诗文朗诵、歌曲学唱、陶艺制作、武术习练、文化考察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互动,亲身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伏羲故里的文化始祖魅力,领略甘南草原的民族风情和敦煌莫高窟的艺术魅力。从而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海外华裔青年回到所在国之后,更好的传播中华文化,使甘肃成为海外华裔了解认识中国、宣传甘肃的窗口,成为中亚学生的学习摇篮。与我们有着血浓于水亲情的中亚东干人,顺理成章成了我省与中亚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项事业友好往来的使者。 今年6月,省委书记王三运率团出访俄罗斯和吉尔吉斯斯坦,体现了我省推进向西开放的决心和扩大务实合作的信心。甘肃侨务教育代表团出访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侨务教育代表团组成了由省侨办主任、西北师大校长、西北师大合作交流处处长、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为成员的招生工作小组,全面展开招生工作。侨务教育代表团在两国东干人社区走村入户,同东干族学生及家长座谈,宣传东干本科班招生政策,在全面掌握生源信息的基础上确定东干族华侨华人子女本科班招生对象。省委书记王三运专项批准将东干族华侨华人子女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班的50个招生指标扩大到60个名额,增加的10个名额由省政府财政拨款支持。 9月6日,西北师范大学首届东干族华侨华人子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班正式开班。虽然正式开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但武和平信心十足,认为其有独到的优势。他说:“甘肃地处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的通衢要道,最贴近中亚五国。同时,甘肃是中国境内少数民族尤其是穆斯林的主要聚集地之一,面向中亚各国开展华文教育,具有文化及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优势。中亚各国的‘东干人’,很怀念祖辈在甘肃生活过的地方,也努力保持着先祖留下的文化传统。近年来,他们与祖籍国的联系不断加强,有强烈的寻根渴望,兰州就是东干族留学生的第二故乡。” 除了正常招生、教学外,华文教育基地自成立后已成功承办了两期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共计150余人。在两期夏令营中,海外华裔青少年积极参与,真诚交流,通过参与诗文朗诵、歌曲学唱、陶艺制作、武术习练、文化考察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互动,亲身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伏羲故里的文化始祖魅力,领略甘南草原的民族风情,感受了敦煌莫高窟的艺术魅力。从而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海外华裔青年回到所在国之后,更好的传播中华文化,使甘肃成为中亚华裔了解认识中国、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宣传甘肃的窗口,也成为中亚学生的学习摇篮。 “看到老家人觉得格外亲切” 3日上午,记者在西北师大见到了东干族子女汉语本科班的学生今年18岁的沙米尔(Shamil音译)。在与记者交谈中,沙米尔一直用中文交流。他介绍,虽然自己是第一次来兰州,但却不是第一次来中国。因为他之前曾通过家人去西安学过一段时间的汉语,因为有汉语基础,他特意被安排到汉语中级班学习。 沙米尔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现在的中文名字叫白涛,他很喜欢老师同学们这样叫他。来兰州已经两个月,他和同学们在中文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对这儿的学习、生活也很适应。平常除了学习之外,他也会利用周末空闲时间走出校园出去逛逛。沙米尔说:“兰州是我的老家,看到老家人我就觉得格外亲切,老师和同学们都对我很照顾。我们住在专门的留学生公寓,公寓设有独立卫生间和公共厨房,学校有穆斯林食堂。我特别喜欢兰州的牛肉面,每周几乎要吃四五次呢……” 记者了解到,东干族子女汉语本科班共有60名学生,今年最大的25岁,其余都是十八九岁。通过在这里的学习,打好汉语基础,熟悉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以便于毕业后从事华文教育、汉语商贸及文化交流工作。目前国家政策扶植力度较大,这些学生的学费、生活费、教材费等费用都是由国家补贴。学生除了正常学习,学校还安排了很多丰富的文体活动,还有道德行为规范、中华礼仪等德育教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学校特意将本科班分为两个班进行教学,每班30人,班主任都具有出国留学的教学经验。除此之外,学院还为这些学生专门安排各种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到东干人的故乡临夏回族自治州或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参 观访问,寻根问祖。在伊斯兰重要节日,还安排符合穆斯林传统的活动。 东干人多数认为祖籍在甘肃 据史料记载,100多年前,一部分回民沿着陕、甘、新来到天山,最后翻山越岭到中亚定居,后代生息繁衍,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这两个国家。当这支回族迁入中亚被问及来自哪里时,他们说“东甘”。 经考证,“东甘”即指甘肃东边或“东边的人”。1942年,前苏联政府正式将这部分来自中国的回族命名为“东干”。目前,“东干人”虽已融入住在国社会,与周围的民族友好相处,又在风俗人情、方言土语、婚丧嫁娶、衣食住行、岁时节令、民歌民谣等方面将中国近代文化传统和西北黄土高原的风俗习惯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如喜食面食,用筷子吃饭,食品保留原来的莲花白、黄瓜、凉粉、卤面、面片儿、馍馍、胡椒等名称。 武和平介绍,东干人绝大多数均认为祖籍在甘肃,对甘肃怀有强烈的认同感和难以割舍的情感联系,称甘肃为自己的“娘家”或“舅家”。武和平说:“当我们去哈萨克斯坦的时候他们便会说娘家来人了,都是按照我们传统的风俗习惯准备食品,有回民的馓子,糖果、干果等等,很是丰盛。虽然东干人的工作语言是俄语,但是在和我们交流的时候还是用西北方言,像陕西话、平凉话、天水话等。现在中亚与我们国家地理相近、人员相亲,所以汉语口语方面学得就特别快,近年来一些学生在陕西、新疆、北京也有过学习汉语的经历。” 华文基地明年继续申办东干族本科班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汉语热”、“中华文化热”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升温。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已将东干人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共同体进行考察研究。甘肃省在地理位置上贴近中亚五国,地处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的窗口,也是汉文化圈向西的前沿,是中国境内少数民族尤其是穆斯林的主要聚集地。西北师范大学还将聘请省内外相关专家,申报课题研究东干人民族语言文化。 武和平介绍,经调查研究显示,中亚国家约有60万华侨华人,但华文学校数量不多,华文教育基础比较薄弱,其中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本科专业华文教师数量不足。西北师范大学将积极申办中亚地区华文教师短期培训项目,将有利于缓解中亚地区华文教师短缺的现状。由于东干人认祖归宗的愿望非常强烈,在与甘肃省外侨工作组的座谈会上,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两国东干人青年学生们表达了强烈的来甘继续学习汉语的愿望。因此,华文教育在中亚东干人中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广泛的需求,西北师大华文基地将在2014年继续申办东干族本科班。 西北师范大学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彰显西部特色,依托“全国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工作,力争把华文教育基地建设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示范基地。华文教育基地建成以后,进一步加强甘肃与海外交流的力度,使基地成为华人华侨以及外籍人士接受华文教育的新平台,成为甘肃与海外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的纽带。通过结合甘肃省情、侨情,进一步加强与国侨办联系,抓好我省与中亚地区侨社的联系,抓好东干人及甘肃籍侨胞的华教项目落实。
【来源:中国甘肃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