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舆论普遍认为新加坡华文华语日渐式微的当下,作为当地孩子家长、社会的一份子,应当做些什么呢?新加坡联合早报网4月11日登载文章,指出孩子和华文亲近与否,很多时候取决于家长对华文秉持的态度。他们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各界对华文的重视,也有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
文章摘录如下:
“13所小学华文教师联手编写的校本教材《18度空间》,获小学生欢迎。”这是《联合早报》4月8日的新闻。同版还有“芽笼美以美小学改革华文教材,‘心纳华文’获热烈反应。”等内容。
在舆论普遍认为本地(新加坡)华文华语日渐式微的当下,这些不辞劳苦的老师们,不计报酬地加班编写教材,诚然应该得到崇高的敬意。不过,我想,作为家长、社会的一分子,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笔者曾亲眼目睹一名舔犊情深的家长,请求老师让她上高才班的孩子免修“高级华文”,改读“华文”。本人不小心“偷听”到谈话,感慨莫名,因为那位家长言辞恳切,态度坦然。
据老师反映,该学生的高级华文成绩不赖,甚至高出年级平均水平一大截。在老师的好言相劝及坚持之下,家长终于让孩子继续修读高级华文。
多年观察,笔者感觉本地(新加坡)的幼童并非没机会接触华文华语,相反,绝大多数孩子多少都能背诵一些琅琅上口的诗词、童谣等。一些学生甚至对华文还有着发自内心、相当浓厚的兴趣,以这个年龄来说,这也正是塑造他们的大好时机。
可叹的是,一些家长因为自己对华文的畏惧心理作祟,抑或轻视华文,心疼孩子学业负担重等原因,不考虑孩子学业的实际进展情况,却一心一意要帮孩子逃避华文。
社会家庭学校同心协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和华文亲近与否,很多时候取决于家长对华文秉持的态度。他们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笔者有位朋友,目前在一名流家庭担任华文老师,并且也负责安排孩子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她说,看到两名分别为一岁和三岁的小顽童,在自己的悉心指导下,能逐步亲近中华文化,是相当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雇请华文老师常驻教学的家庭,在本地并不罕见。但难得的是,朋友的这名雇主,虽公务繁忙、分身乏术,但和孩子在一起时还是坚持以华语和他们沟通。
有这样高瞻远瞩家长的存在,我们或许可以乐观一些:新加坡的华文前景并不如想象中的渺茫。
社会各界对华文的重视,相信也有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假期带孩子去科学馆参观,惊喜地发现馆内丰富的展示资料有了中文版本。
但与此同时,却有读者投函报章,抱怨本地新景点——气势雄伟、风景绮丽的滨海湾堤坝,缺乏华文说明。笔者认为,在中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联合早报》近日刊登了一则小启事:“《小白船》将改在每星期三隔周刊出。”笔者读后,心里很不是滋味。记得曾有一著名学者,相当推崇早报特辟《小白船》版面刊登小学生习作的做法。
说实话,习惯每周阅读《小白船》文章,笔者很享受和孩子同看《小白船》的共处时光。期待着社会、家庭及学校同心协力,多管齐下提振华文,相濡以沫,终将迎来绚烂的繁荣。(殷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