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文教育网
春节礼仪之压岁钱
2015年02月12日 09:49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到了明清时期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民国以后,方孔圆钱基本取消,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意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货币改为如今的纸币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纸币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这种送连号钱给晚辈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含义

守祟

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除夕夜晚里出来,专门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也就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整夜点灯不睡,就叫“守祟”。

据说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除夕夜晚,为防止“祟”来侵扰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后,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在枕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突然孩子枕边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于是这件事传扬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夜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压惊

另有一说源于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炮竹驱赶“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据史载,王韶子南下,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避邪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至于“压岁钱”的作用,就连《资治通鉴》这样的正史也给“证明”。书的第二十六卷中说到杨贵妃生子时,就谓“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赐给儿子一道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从史料看,从汉代到清末,长辈在过年期间给晚辈包压岁钱的主要目的跟唐玄宗“喜赐洗儿钱”一样,就是避邪去魔。

当然,最厉害的还是秦始皇,他铸造的铜钱“孔方兄”独领风骚两千年。之所以铜钱“孔方兄”广受欢迎,跟其“天圆地方”的造型很有关系,而天圆地方则是从《易经》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来的。这说明“钱”从开始到衍变都被赋予了“神魅”色彩和“神奇”力量。如此看来,老百姓用此物“避邪去病驱魔”等就是情理中的事了。

【来源:中国华文教育网】

春节礼仪之压岁钱
2015年02月12日 09:49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到了明清时期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民国以后,方孔圆钱基本取消,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意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货币改为如今的纸币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纸币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这种送连号钱给晚辈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含义

守祟

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除夕夜晚里出来,专门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也就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整夜点灯不睡,就叫“守祟”。

据说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除夕夜晚,为防止“祟”来侵扰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后,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在枕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突然孩子枕边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于是这件事传扬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夜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压惊

另有一说源于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炮竹驱赶“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据史载,王韶子南下,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避邪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至于“压岁钱”的作用,就连《资治通鉴》这样的正史也给“证明”。书的第二十六卷中说到杨贵妃生子时,就谓“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赐给儿子一道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从史料看,从汉代到清末,长辈在过年期间给晚辈包压岁钱的主要目的跟唐玄宗“喜赐洗儿钱”一样,就是避邪去魔。

当然,最厉害的还是秦始皇,他铸造的铜钱“孔方兄”独领风骚两千年。之所以铜钱“孔方兄”广受欢迎,跟其“天圆地方”的造型很有关系,而天圆地方则是从《易经》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来的。这说明“钱”从开始到衍变都被赋予了“神魅”色彩和“神奇”力量。如此看来,老百姓用此物“避邪去病驱魔”等就是情理中的事了。

【来源:中国华文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