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陈出新话帽子
2010年03月29日 09:55
帽子,是一种戴在头上的起保护、装饰作用的物品。它的发明与别的不同,可以说是由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自发地完成的。 自古代起,原始人把兽皮、树叶盖在头上当然不能叫做头巾。奴隶社会兴起,促成了帽子的出现,最初帽子是划分等级、身分的标志。只有统治者和他的百官才有资格戴冠;而百姓用布巾包头结发。所谓冠,就是各种帽子的统称。 在中国古时候,皇帝戴的帽子叫冕,或称“通天冠”,高一尺(约 0.3米);太子戴的“远游冠”高八寸(约 0.23 米);儒生戴的“进贤冠”则是高三寸(约 0.1 米)。此外,幞头是包头的软布头巾等。它们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宋代有了展脚幞头(帽顶高起),就像戏台上包公戴的那种帽子。 而小生戴的叫做软幞头是明朝的便帽,当官的戴乌纱帽。清朝官府有两种帽子:暖帽和凉帽。民间还有瓜皮帽、地方性毡帽等。 现在世界不少地区根据本民族的习俗发明或设计出各种式样的帽子。英国有礼帽是讲究绅士风度;士耳其小帽是伊斯兰教信徒们的头饰;菲律宾的罗宋帽洋溢着潇洒的气息;印尼妇女们戴的草帽,比锅盖还大,遮阳挡雨,怡乐自得,至于一些通用型的帽子,如热带、亚热带用的斗笠,(在中国南方、日本、朝鲜、东南亚地区流行),厨师戴的白色高帽(名叫厨师帽,帽子越高表示手艺越高,最高可达35 厘米),还有大学里传统性的“方帽子”(博士帽),都已得到公众的认可。 过去,在设计新的帽子时,实用、宗教意义高于装饰意义。现在的新帽子设计对科学价值考虑较少。除了选材、尺寸合用外,偏重于新奇、观赏。
【来源:中华民族文化在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