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新娘的红盖头
2010年05月20日 14:44
![]() 掀起你的盖头来, 让我来看看你的脸, 你的眉毛细又长呀, 好像树头的弯月亮…… 这是一首著名的新疆民歌,早已传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它把婚礼中最令人心动的一幕描绘得惟妙惟肖,再现出维族姑娘的娇羞和美丽。新疆维吾尔族新娘进入婆家的第二天,要举行隆重的“揭盖头”仪式。新娘蒙上红色的盖头,男女双方的主要客人都集中在一起,女方客人在左边,南方客人在右边,同时作“都瓦”(祈祷),由男方的一位客人出其不意地将新娘的盖头揭掉,随即大家欢歌起舞。一般是先跳古老的民间舞蹈《道兰舞》,接着姑娘们就跳《我的和平鸽》。歌舞酣畅之时,人们自然会跳维族人最喜欢的《打鼓舞》。这是婚礼和欢乐场面的高潮。 盖头又称盖巾、方巾,是新娘在婚礼上的重要饰物。娶亲花轿来到家门口,催新娘上轿,新娘先拜别父母,然后用红巾蒙首,让伴娘搀扶上轿。花轿载着新娘,来到夫家,举行婚礼。 揭盖头仪式是在洞房里举行的。民间对新郎新娘入洞房之俗向来很讲究。一般俗规拜堂后,用两家各出一条的红绸带结成同心花球式的牵巾,新娘新郎各牵一头,新郎面对新娘倒行将新娘姗姗牵入洞房。除此之外,还需要踏着青布条、毡席或麻袋徐徐而行,不得履地,相传有传种接代之意。不得履地者,即不可得“地”,意味着女到男家不可有权有势,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念。此俗唐代已有之。当时用毡,毡与席同音。至宋代,改用席。谓之“传席”,席与息同音,息即小儿,后代。近代浙江一些地方又改用麻袋。新人入洞房时,地上铺几条麻袋,新郎在前,新娘在后,履之而行。麻袋辗转传递,直至洞房。袋与代同音,也即传代之意,俗谓“传代归阁”。 现今,浙江一带新郎新娘入洞房的风俗仍然丰富多彩,有的风行“传袋”之俗,寓意传宗接代。新娘从花轿下来到中堂拜天地,以及送入洞房均在布袋上行走,脚不能履地。温州,丽水等地用两只红布袋,传递铺垫让新娘步入洞房。湖州一带拜完堂后,司仪拿出一条宽寸许,长六寸的红绿绸带各一条,由新郎打一个结,再由新娘叠打上一个结,司仪一边拉腔喊道:“同心结成双,恩爱万年长!”喊毕,用一面圆镜给新郎照一照,喊道:“福星照明镜,明镜照新人,一照照出状元来!”喊声刚落,乐队吹响洞房喜曲,喜婆在新人脚下铺好麻袋,新郎新娘一前一后踏上麻袋,徐徐走向洞房。走过一只麻袋,喜娘拾起,铺到前面去,一边铺一边喊“接代啊!传宗接代啊!”与此同时,一群陪新娘来自娘家的姑娘们,拿着新娘从娘家带来的盐和泥土,撒入新郎家的水缸。男方的一帮中老年妇女亲属齐声高喊“结缘义啊!结缘义工啊!”在一片喜乐、欢笑、祝福声中,新郎新娘步入了洞房。绍兴一带,传宗接代入洞房的风俗更是有趣。当司仪唱赞“请新贵人、新玉人喜结同心”,“鸣锣升炮入洞房”时,鼓乐高奏,鞭炮齐鸣,喜婆将米袋、酒盅铺放在通往洞房的道上。新郎新娘双双牵着“牵巾”从上面走过,喜婆又将米袋、酒盅拾起,越过新郎新娘头顶,再铺下地面让他们继续踏袋跨盅走过。如此往复,一对新人在众人支配下,“传宗(盅)接代(袋)”缓缓地进入洞房。建德一带,入洞房之俗煞是浪漫,拜堂后新郎要神速地抱起新娘,在一片哗然嬉笑声中,飞快地将新娘抱入洞房。开化一带的入洞房俗又是另一种风貌,由舅父送新人入洞房,届时新郎要跪在地上,舅父用彩笔为他画彩脸,边画边念着吉利词,念至“子孙满堂”则停笔。画毕,扶起大花脸新郎,牵着新娘送他们入洞房。
【来源:中国华文教育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