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文教育网
西北窑洞民居
2010年05月21日 13:56

 

  窑洞是一种特殊的“建筑”,不是用“加法”而是以“减法”即“减”去自然界的某些东西而形成的合用的空间。窑洞流行在西北及其邻近地区的黄土高原。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窑洞有崖窑、地窑和箍窑三种。

 


  崖窑即沿直立土崖横向挖掘的土洞,每洞宽约3-4米,深5-9米,直壁高度约2米余至3米余,窑顶掘成半圆或长圆的筒拱。并列各窑可由窑间隧洞相通。也可窑上加窑,上下窑之间内部可掘出阶道相连。

  地窑是在平地掘出方形或矩形地坑,形成地院,再在地坑各壁横向掘窑,多用在缺少天然崖壁的地段。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

 


  箍窑不是真正的窑洞,是以砖或土坯在平地仿窑洞形状箍砌的洞形房屋。箍窑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楼。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称“窑上房”。

【来源:中国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