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文教育网
扮玩艺术:长清“手龙舞”
2010年08月26日 09:29

  《手龙舞》是流传于济南市长清县平安店镇赵家营村的一种民间扮玩艺术。原有《绣球灯》、《手龙绣球舞》之称。

  《手龙舞》道具有“龙”和“珠”。“珠”即绣球灯,因灯内燃烛透明、象征“珍珠”,所以称之为“珠”;“龙”用竹批作骨架扎制,长约1米,外用白布裱糊,用蓝、绿色彩绘,贴金色鳞纹。腔内附有喷吐烟雾装置。“珠”亦用竹批扎制,直径30余厘米,分内外两层,外层架上系有数朵“套钱”花;内层用黄、红、绿绸裱糊,珠中装有灯烛。能旋转自如。

  舞龙者,头饰白色镶红阔边包头巾,上身穿白色镶红阔边对襟褂,下着白色中式裤,腰系金黄阔边硬板带。舞珠者,头饰淡黄色镶淡绿色阔边包头巾,上身穿深黄色镶淡绿色阔边对襟褂,下身着淡黄色中式裤,腰系淡绿色镶金阔边硬板带。

  表演的时候,原为“一龙”,即一人双手舞双龙;“九珠”,即各双手持双珠;共10人组成演出,并以打击乐器鼓、手锣、大小镲、锣等配之。

  《手龙舞》的程序由翻上、瓦步、脱皮、串麻花、四小圆、二中圆、一大圆、单桥、龙腾、走十字、龙换位、对珠、瓦步龙舟、波浪翻滚、翻身、双桥、戏珠、打囤、龙盘柱、龙摆尾(之字步)等画面组成。

  在画面刻画上,则着重表现了“龙”的灵巧、多变、英武、稳健的动态。通过“龙”时左时右、时起时伏穿插于“珠”之间翻腾滚跳的精彩表演以及对“扒皮”、“圆场”、“十字”、“龙舟”、“波浪翻滚”、“龙盘柱”、“龙摆尾”等画面的绚丽多彩的描绘,构成了一幅幅蛟龙戏珠、欢跃飞腾、波澜壮阔的生动场景。通过表演,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在节日期间喜庆丰收的欢乐气氛和满怀豪情;展示了华夏大地神龙腾飞的意境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及气魄。

  “手龙舞”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根据赵营村老艺人、该舞的传授者杨宝善讲述,《绣球灯》源于北京,后在黄河北岸广泛流行。上世纪20年代,由济南市西郊小金庄传入长清县赵家营村。《绣球灯》曾在民国22年前兴盛一时,大都年年都玩;解放后,从1952年又开始着手排练,一直到1958年才正式表演。时间多是在正月十三至十七。

  赵家营是个回民村,村民们为健身强体而历代尚武,村里建有武术团组织,因而他们在历次扮玩《手龙舞》时,在动作中融进了很多武术成分,如“二起脚”、“反扫堂”、“弓箭步”、“虚步”等,使《手龙舞》在动作、造型、构图等方面,形成了具有武术表演形式的独特风格,其造型稳健,姿态英武,步伐巧妙。

  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长清县文化局自1979年起,就专门组织力量,由县文化馆负责先后选派多名业务骨干,多次深入到赵营村走访调查,挖掘整理,加工提高,直到1990年历经12年的努力,终于使《手龙舞》这一民间优秀艺术得以升华,大放异彩,从前的《绣球灯》之称,由济南市文化局提议改名为现在的名称《手龙舞》,使其从原来一“龙”九“珠”街头巷尾的小型扮玩,逐渐发展成为二“龙”二十“珠”,四“龙”四十“珠”的广场(或舞台)大型舞蹈艺术表演。更显其阵容整齐,服饰庄重,画面恢宏,气势磅礴。(李寿水 张善俊)

【来源:山东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