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文教育网
古代淮安中秋食俗谈
2010年09月20日 12:42



  据资料载,自春秋战国有天子拜月、祭月的习惯始,直至唐朝末年,八月十五才定型成为我国人民盛大的中秋节。在古代,淮安人民就逐渐形成中秋之夜全家团圆,围坐在一起,食团圆饼(后称月饼)、喝桂花蜜酒、吃桂花蜜糕、烹饪鸭子、拜月、祭月等习俗。

  我国人民的中秋节习俗内涵丰富多彩、意义深远重大,它象征丰收、团圆、生子等吉祥意义,月饼不仅以其形状和独特的美味带给人们食欲上的享受,而且以其丰富的吉祥文化底蕴增添了节日的喜庆色彩,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和对末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希望。

  我国的月饼种类繁多,因其产地不同而风味各异,其中有京式、广式、苏式、川式等月饼最为著名,淮安在明代曾制作一种“老婆月饼”最受当地人民欢迎。《清稗类钞》一书中有关于此饼冠名的来历:“楚淮有饼,人呼之为老婆饼,其馅心辅料以糖渍冬瓜为主,质地软润,色香味俱,甜绵爽口,带有葱香味,盖昔有一人,好食此饼,至倾其家,后复鬻其妻购饼以食之也。以淮济堂饼店所售者为尤佳。”另据楚国诗人屈原《九歌》中载:“援北斗兮酌桂浆”,“奠桂酒兮椒浆”,“烹骛食兮香香”。从此可知,中秋佳节淮安地区人民除食月饼外,还有食“桂花糕”、“桂花酒”、家家户户烹饪鸭子的习俗,乃是中秋之夜淮安人民饮食风俗中的又一美事。桂花不但有观赏价值,而且是药食兼用之佳品。在古代,淮安地区每年中秋节前后,店肆中卖桂花蜜酒、桂花蜜糕的生意十分红火。

  关于中秋节,家家户户杀鸭子,淮安民间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淮安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河湖港汊交织,素有鱼米之乡的称号,广袤的平原、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可是在元朝统治时期,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规定每十户人家要安排一名蒙古奴隶主的爪牙,十家只准使用一把菜刀,这些爪牙抢夺财产、欺压百姓、奸淫妇女、无恶不作,阶级压迫把人民推到了水深火热之中,老百姓无法生活下去。当时淮安钵池山附近有一朱姓老汉,老婆、孩子一家三口人,专干挑担卖糖果生意,三口人极有心计,也极有骨气,看到这些鞑子如此凶残,他们决定领头造反。先是儿子桃着糖担去串连,碰到人就说:“八月十五日夜,鸡叫三更时刻,大家一起出动杀鞑子。”他的串连被鞑子发现了,即被用油锅炸死了。后来老婆又挑起担子去串连,又被鞑子发现了,鞑子用火烧死了她。卖糖老头总结经验,想出了把杀鞑子的时间写在纸上,藏在月饼里的办法。他挑着担子走街串户叫卖月饼、糖果,积极组织行动计划,人们互相转告,终于串连了数以万计的家庭。八月十五日夜里,家家户户团圆赏月之后,谁也睡不着,等到鸡叫三更时刻,各家各户的青壮年像旋风一般冲出去,大家齐心协力把鞑子杀死,还有一帮狡猾的鞑子跳进河里变成了鸭子,大家又齐心跳下河去,把鸭子杀死。这是淮安人民首次反抗元朝阶级压迫的集体行动,给元朝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

  从此以后,每年八月十五,家家户户买月饼、赏月、喝桂花蜜酒、吃桂花蜜糕、烹饪鸭子,这个习俗一直沿续下来。(孙建华)

【来源:中国华文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