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皮影戏
2010年10月28日 09:41
皮影戏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历史,在电影、电视出现以前,它是老百姓日常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的说唱和民间表演艺术的完美结合。成都皮影,又称灯影戏,是四川皮影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品种,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地区,一直以来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在李劼人描写的20世纪川西风情的小说中,也有成都皮影戏的影子。 成都皮影戏的历史十分悠久,但它真正在民间普及,还是在清代以后。明末清初,张献忠、刘文秀等农民起义军把湖北皮影带到川北地区。清朝康熙年间,吴三桂的军队又把云南皮影带入四川。同时,随着清朝初年“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影响,很多民间艺术都在四川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相互碰撞,生根开花。尤其是从东部和南部进川的外省皮影戏,经与四川原有的皮影戏结合以后,首先在川北广袤山乡繁荣兴盛起来,形成了一种老艺人口耳相传的川北“土灯影”。清朝乾隆年间,号称“渭南影子”的陕西皮影又从北部传入川北,跟当时的川北“土灯影”一起流传到四川盆地的腹心地带成都平原。到咸丰年间,成都地区的皮影艺人充分汲取“渭南影子”和川北“土灯影”的优点,创作出被外国人誉为“最复杂的皮影”的川西影戏成都皮影。 清代周询在其《芙蓉话旧录》中明确记载:“灯影戏各省多有,然无如成都之精备者。”由此可见,成都皮影戏具有很高的艺术品质和广受欢迎的群众基础。清代中叶,成都皮影戏广泛地活跃于成都东大街、署袜街以及全城的会馆、会所、庙会等场所,吸引了一大批观众。到光绪三十年左右,成都皮影戏已成为一种成熟而影响力大的民间艺术,并辐射至周边少数民族地区。 成都皮影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也一直与川北皮影和陕西皮影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在成都附近的绵阳、阆中、南充等地区,至今仍有许多农民皮影班,活跃于乡村和田野。三台县熊维生皮影班、南部县何正同皮影班、阆中县王文坤皮影班都在当地享有很高声誉。 成都皮影戏是四川同类剧种中最具代表性、观赏性和地方特色的皮影戏类。在民间,成都皮影戏又称“成都京灯影”。而实际上,成都皮影比以滦州皮影为代表的北京影戏更加生动传神,精妙复杂。它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皮影制作复杂精美,拥有匀称的比例和灵活的造型,表演起来异常生动活泼。二是图案装饰汲取川剧表演艺术的精华,丰富传神。三是表演过程中人数较多,既有分工又有协作,自提自唱,唱做结合。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成都皮影戏是中国皮影戏种类中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艺术成就的民间艺术品种,也是我国皮影戏流派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其独特精美的人物造型、高亢嘹亮的唱腔,形成了成都皮影戏既大气活泼又细腻婉转的艺术风格。 成都皮影戏的唱腔跟川剧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分为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表演时演奏的乐器有锣、鼓、二胡、三弦、唢呐和梆子等,极擅长表演川剧传统剧目及佛道神仙戏。在朦胧的窗影和灯光映照下,那些熟悉的人物和故事勾起了人们许多美好的回忆。 现在,成都皮影戏的主要演出和展示基地设于成都木偶皮影艺术剧院,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剧院在皮影表演、影偶刻制、舞台设计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散发出新的活力。同时,成都皮影戏的影偶和道具在一些文化机构中也有丰富的收藏。如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影偶就被大量收藏于成都博物院、四川大学博物馆、四川博物馆、四川省群众艺术馆、绵阳市博物馆以及部分区县文化馆中,为研究成都皮影戏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尤其是成都博物院收藏的皮影藏品,内容涵盖了包括成都皮影在内的中国各地皮影文物,数量之多堪称国内罕见,这也为成都皮影及中国皮影艺术的形成、发展和演变提供了大量一手的研究资料。 几百年来,成都皮影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川西平原的民间艺术,在本土艺术发展史和民间说唱艺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来源:中国华文教育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