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文教育网
【凤凰苗族服饰】穿在身上的书
2011年03月18日 10:42

凤凰苗族服饰


凤凰苗族服饰


凤凰苗族服饰

  湘西凤凰城西南,有一座山脉酷似展翅而飞的凤凰,古人便以凤凰作为城池的名字。凤凰古称镇竿,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地,秦属黔中郡,唐设渭阳县,元、明朝代设五寨长官司,清代设厅、镇、道、府,历朝历代凤凰都是湘西的重镇。它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今天,它是苗族和土家族的温馨家园。

  沱江穿城而过,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划过碧波的小舟,透着沧桑的老街巷,依然有着沈从文笔下的绮丽风情。徜徉古城,让人目不暇接的,还是那些衣着鲜艳、银饰丁零作响的苗族女孩。她们让一个城市的记忆活泛了起来,仿佛沈从文笔下的翠翠,又要赶到江边去摇橹了。

  湘西多半的亮色,几乎是苗人服饰带来的。居住在湘西的八十八万苗人,用斑斓的彩线,为本民族的文化做了最精湛的注解。苗人的刺绣花纹与失传的古苗文有一定的联系,苗族服饰的图案便被称为“研究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有人说苗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书”。

  湘西苗族服饰多年来悄然发生着变化。古代湘西苗族男女服饰大同小异,几无区别。道光年间《凤凰厅志》记载:“苗人惟寨长擞发,余皆裹头椎髻,去髭须如妇人。短衣跣足,以红布搭包系腰,着青蓝布衫,间有刺绣彩花。富者以网巾约发,贯以银簪四五支,长如匕,上扁下圆,两耳贯银环如碗大,脖围银圈,手戴银钏。”“其妇女银簪、项圈、手钏皆如男子,惟两耳皆贯银环三四圈不等,衣服较男子略长。斜领直下,用锡片红绒或绣花卉为饰,富者头戴大银梳,以银索密绕其髻,裹以青绣帕,腰不系带,不着里衣,以锦布为裙,而青红间道,亦有钉锡铃绣绒花者,两三幅不等,与男子异。”“未嫁者额发中分结辫,垂以锡铃、乐珠为饰。”

  清代雍正年间推行“改土归流”后,“服饰宜分男女”,苗族服饰便明显地吸收了汉族的特点。男子穿对襟短衣、长裤,缠头帕,打绑腿。也有穿形同马褂的大袖衣,衣长及膝,前后左右开衩,无立领,系铜扣。妇女上穿圆领大襟右衽宽袖衣,下穿宽脚裤,系绣花围裙。衣襟、袖口、下摆及裤脚均镶绣宽幅、多层花边。天寒时,在衣外套坎肩,包头帕。

  近现代以来,苗族的服饰已由原来单一的以深蓝色和黑色为基调发展为色彩艳丽的式样,更接近于舞台化。苗族妇女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的色彩,都是她们的服装所需要的色彩元素,都应把它穿在身上,从而形成一种源于自然而超越自然的美。

  现代的湘西苗族男子服饰,头着青花布帕一至三丈,斜十字缠带,大如斗笠。身穿花格七扣对襟布衣,衣袖长而小,裤筒短而大,脚打青布绑腿。有的苗家后生穿衣多达七件,最外层一件只扣最下边的一对纽扣,第二层只扣下面的两对纽扣,依次扣完最里面的七对纽扣,以此显示其富有和豪爽。女子的服饰,则艳丽多彩,精美绝伦。凤凰城里的苗族妇女,上衣饰花盘肩,衣襟加滚红边、套绣花鸟,戴胸围兜,头缠花格布帕,帕长十余米,层层环绕呈圆筒形,以高大为美。天寒时,加包短帕,由额前包至脑后,掩住两耳。苗家姑娘个个眉清目秀,天生丽质,穿上盛装,更加娇艳妩媚。

  美丽的衣裳衬托着苗家女子优雅的身姿,而银饰更让她们多了些富贵的气息。耳环、项圈、手镯、戒指、银帽、银盆、项链、牙签、银披肩、银冠、针筒等,样样都是苗家女最喜欢的饰品。一个大而重的银饰项圈,重约2公斤,四棱绕如螺旋,恰似青藤缠树,它是苗族男女长久爱恋的象征。银饰中最精巧的牙签,造型古朴,图案大多是表现爱情的“鸾凤交颈”、“双凤朝阳”、“并蒂仙桃”等;也有寄托美好愿望的“鲤鱼跳龙门”、“梅花满场”等。一副银牙签是由多个薄得透明的牙签,若干个小银铃和八条小银链组成。而细小的银链又是由数百个直径不到两毫米的微型银环连缀而成,全靠银匠手工制成,精湛的技艺让人惊叹不已!

  在喜庆节日里,苗族男女老少都停下手中的活计,穿上盛装,邀约去参加对歌和跳舞。苗家姑娘打扮得像开屏的孔雀,彩色软缎的衣料镶着五色丝绣的花边,裹得高高的条纹头帕顶端,饰着用银丝银片镶成的凤冠,满身银器,不时地飞出一串“丁零”、“丁零”的声响她们聚在一起,时而把头凑在一块儿窃窃私语,时而开怀大笑,逗来吹芦笙或唢呐的后生们,在她们身边载歌载舞:你披上绣花边新衣了/你穿上百褶的裙子了/颈上的银圈光闪闪/印花巾在盘髻上裹包/妹呀,这样比孔雀更美了/妹呀,这样够画眉赞叹了/你不要轻轻地笑/那绯红的脸颊我不敢瞧/我要是眼馋一丝啊/魂魄就保不住了……

【来源:中国华文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