饰品和佩物
2011年05月18日 11:28
少数民族头饰 少数民族头饰 饰品和佩物是服装的附加物,主要起美化作用。有服必有饰,故服、饰并称。少数民族的饰品佩物,相对而言更为繁富,几乎处处有饰,物物能饰,无所不用其极。从人体的装饰位置看,云南少数民族饰品有头饰、躯干饰、肢体饰等类型。 在很早以前,云南民族的头饰即很复杂,无论装饰材料,装饰方法及其形式,都相当丰富。仅从云南沧源崖画上便可看出这种迹象。画中清晰可辨的七百余个人物图像中,凡是形体较为高大的人物图像几乎都有头饰,有的头饰的长度甚至超过人体本身的长度。这与古籍对云南少数民族的记载十分一致。 现今云南少数民族的头饰相当丰富复杂。较有特色的有佤族的银箍,傣族的发梳,布朗族的三尾螺簪,德昂族的缨络包头,哈尼族的银泡头饰,景颇族的犀鸟嘴孔雀羽祭冠,基诺族的绿壳虫头饰,藏、怒、普米等民族的绒线混缠发辫饰等。与冠帽巾帕结合的头饰,如彝族布扎的“英雄结”,景颇、基诺、阿昌、哈尼等族的绒球,傈僳族的珠贝帽“奥勒”,纳西、普米等族的毛线或耗牛尾装饰的发辫,哈尼族用银泡、绿虫、珠、羽等混饰的头饰,怒族以珊瑚、玛瑙等串饰的“鈚颇”,等等,都各具独特的魅力。 耳饰,在云南少数民族中流行的样式很多,且男女不拘,皆喜佩带。花腰傣、彝、佤、独龙、阿昌、怒等民族,有的带杯口或碗口大的耳环,粗可如指。拉祜、景颇、白等族的耳珠、耳针和坠别有风味。与南亚民族耳饰佩戴方式相比较,云南属孟高棉语支的佤、德昂、布朗等民族,喜欢佩戴较粗大较沉重的耳塞,为此而把耳孔扩得很大,把耳垂坠得很长;属壮傣语支的傣、壮等民族,则多佩戴小巧的耳针耳珠,与简洁秀丽的服饰相应,耳针耳玲珑可人,点到即止;藏缅语系统和苗瑶语系统诸族的耳饰多为耳环和耳坠,形制变化丰富,耳环大小粗细不同,耳坠长短轻重各异,显示了各族民间艺匠高超的技艺。 牙饰自古以来,就有一些特殊的饰法,如凿齿(拔牙或打牙)、染齿(古籍中之“漆齿”)、镶齿(古籍中之“金齿”、“银齿”等),至今仍流行于一些民族中。至于介乎头饰与躯干饰之间的颈饰,更是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项圈、项链、串珠、挂贝等,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形制和佩式,它们往往成为少数民族服饰艺术中最为灵动的部分。怒、傈僳、独龙、藏等民族喜戴用玛瑙、珊瑚、料珠等串就的挂圈或串珠;苗、水、佤、景颇、德昂、瑶、阿昌等民族则多佩银制的项链、项圈等,皆各展异彩。云南少数民族的躯干饰也是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躯干饰计有肩饰、胸饰、腹饰、背饰、腰饰、尾饰等,云南民族中以胸饰、腰饰、尾饰等较为突出。用银泡、银币、银链及其他银、铜、珠贝、绒球等类制品饰胸,是彝、苗、德昂、哈尼、布朗、傈僳、瑶、景颇等民族所常见的;佤、德昂、景颇等民族最有特色的是腰箍,广西、云南交界地区的彝族妇女喜戴用榆树皮做成的腰环,并以锦条包扎在腰环外,十分美丽。这类饰品中,最有特色的,有景颇族女衣上连肩带背的大银泡银坠“龙女鳞”,哈尼族僾尼人妇女胸衣上的银饼银泡饰,佤、德昂等族的藤篾腰箍,瑶族银牌胸饰,彝族绣花镶银泡围腰。纳西族“七星”羊皮披等等。其中,胸部饰品最为丰富,几乎集全身装饰之精华,光彩照人。 臀饰古称尾饰,是对臀部的遮掩和装饰。古代西南少数民族中有“尾濮”,即以尾饰突出而得名。现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仍以饰尾见长。如元阳彝族妇女皆在臀部系两块菱形绣花挂片,她们称为“尾巴”:哈尼族有的支系臀饰形如燕尾,因为在传说中,他们是青燕的后裔……肢体饰在少数民族中,远不止在腕、指部位。佤族的藤竹臂箍和腿箍、哈尼、独龙等族的布、麻绑腿和怒族的竹片绑腿,都是很有个性的饰品。从装饰材料看,少数民族的饰品大多数取之于自然,如动物的牙、角、骨、皮、毛、尾、羽,植物的根、皮(藤)、叶、果,水中的贝,林间的虫,山里的建玉、琥珀、玛瑙乃至砾石等等;另一类属人工制品,分软质材料和硬质材料两种。软质材料有挑花、刺绣、布料拼缀和绒线缠结等,硬质材料有金、银、铜、铁、锡、铝合金等,包括一些工业产品如塑料、玻璃、胶木等,也陆续进入了少数民族饰品佩物的行列。 除了直接饰于身上的饰品,少数民族服饰中还有一类值得注意的附属用具,如巾、帕、扇、乐器、挎包、香袋或烟袋、佩刀、食具、面具等,常年携佩于身,并久经修饰,逐渐成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工艺品。著名的阿昌刀、景颇刀、独龙弩、傣族腰篾和香袋、彝族三弦和口弦、苗族拉祜族葫芦笙等,都是与服饰溶为一体的个性化佩物。 云南有些少数民族上层妇女的服饰多喜“穿金戴银”,以显示其高贵的地位和家财的富有,这些衣饰佩物有些重达几十斤,虽然沉重,但雍容华贵一目了然。
【来源:中国华文教育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