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言中悟圣人
2011年11月18日 09:28
老子的哲学思想 , 是超越时空的治世处事、修身做人的智慧结晶 , 对我们今天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事业 , 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 它的理论意义是把对自然的关照升华到对社会的关照 , 希望通过修正改造 , 建立一个平等公正的 老子的哲学思想,是超越时空的治世处事、修身做人的智慧结晶,对我们今天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它的理论意义是把对自然的关照升华到对社会的关照,希望通过修正改造,建立一个平等公正的社会。 任何人都不能独立于社会之外而生存。作为社会的人,要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有稳定的社会系统及其代表人物,从事各种不同而复杂的工作,并且为达到既定的目标,甚至要流血牺牲,付出生命的代价。任何国家社会都不能例外。 这种代表人物,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德才兼备的楷模,众人中的精英,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圣人君子。《道德经》中有多达二十几次提到“圣人”这个词。究竟什么是圣人,从字面上讲:圣,通达事理,具有智慧和道德的,尊称皇帝。综合起来,根据《道德经》的主旨,圣人,首先应该是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水准的、从事管理国家政治事务的王侯君主。其实,客观地说,人无完人。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圣人。相对而言,我们的现代社会,上起中央,下至省市县的各级组织及其所属行业部门,哪一个领域也都离不开带路人、领头羊。从理论上讲,体制内的各个组织,不论大小高低,他的管理者就是某一特定人群中的精英或者可以说广义上的圣人,即德能和技能都应是高于众人的。 由此可见,圣人并非神人。“每一个人都可以变得伟大,因为伟大是通过他为人民服务而界定的。”(马丁·路德·金语)那么圣人也好,伟人也罢,其根本的标准就是为人民谋事的程度。 对当下社会精英或现代圣人的界定,在商品思维的影响下,一些人往往把重心放在技能上,偏离了“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的古训。其实“能”的一半来自天份,况且这一半还是学习各种知识的物质基础。所以胜“才”容易胜“德”难。这几年被惩处的高层腐败分子,无一不是一流的能人。鉴此,作为治国理事、服务社会大众的各级各类大大小小的现代圣人们,究竟应该以怎样的修养和担当,通过强有力的团队,上下合力,把中华民族不断引向繁荣富强、幸福美满的境界呢? 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2章)揭示了天地万物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规律。意在把人们的思维方式引入科学的认识论。接着:“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是说圣人深知事物的转化法则,所以总是以辩证的思想治世处事。以“无言”代替“有言”,用行动垂范于人,就像万物那样,永远通过自己的兴作而有利于他人。功劳很大而不自居;因为不居功自傲,其功勋永不磨灭。强调圣人应该特别在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提高内心的道德情操上下工夫。至于教化众人,只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就可以德化民。这同我们今天说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何其相似。 老子并不反对真正的功名。从“不言”到有功的转化,是在突出要以为公之“心”与为民之“行”获取荣誉,而不是哗众取宠,沽名钓誉。作为管理者的圣人,要成为无声的榜样,垂范的楷模,就必须“致虚极,守静篤”。(16章)万物皆有根。根的本质是虚和静,虚则能容,静则灵明,这是道的核心。道根同一。人的根就是心。老子认为圣人就是要让自己的心灵之根朴实到心中只有百姓这一生命因子,而无其他尘埃杂念,让心根之“有”,在静中成长、运动、升华,达到生生长久、人道合一的境界。这样,就能够自然而然地,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甘愿躬身向下,“品味草根”。俯视,虽然会产生“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但却往往会让自己在关键时刻如梦初醒。如果有一个官员正在为仕途不畅没有更上层楼而苦恼时,不妨低头看看下层百姓的日子,到他们的家里坐坐;一个企业的经理,年薪动辄几百万元,却还在为赚更多的钱而焦虑不已时,也可屈尊到手下的员工家里听听,看他们在想些什么,何苦何乐;一个正在为民怨沸腾的供暖无计可施的主管,不妨到用户家里转转,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建议,回来再想想动动,一定不虚此行。这是何等高明的“不言之教”和转化技巧!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12章)文章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诠释了“福兮祸所伏”(58章)的规律,含蓄地揭露了周朝末期的王侯贵族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他们恣意横行,声色犬马,奇珍异宝无一不贪。老子对此痛心疾首,处于对国家、人民的担忧,从内心发出呼唤:圣人应该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在物质生活得到一定的满足之后,选择追求精神的高度。这既是颂扬,也是劝导和批判,更是为拯救社会开出的一副良药:挽救礼崩乐坏的周王朝败局的根本出路,在于扼制当权者骄奢淫逸、贪图享乐的私欲。因为在当时生产力相当低下的社会,宴饮乐舞、游猎逞凶,不是普通百姓所能企及的生活。 老子在他的经卷里,多次把他所命名的“道”和圣人联系在一起,不能说没有如下的考虑:一是明示圣人的道德标准和职业操守。二是表达对圣人的最大信任和期望。三是指出圣人何想何为,始终关系着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命运。套用毛泽东的一句话: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两千多年前的老子能够看透这个问题,何其伟大! 其实,老子在《道德经》中从宇宙自然观到社会自然观,再具体到治世处事、修身养性,主要是在探究人的心性对国家、社会的重要意义。可以说,治世的根本问题在于治心,尤其是圣人之心。 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我何患之有?”(13章)在他看来,人在身与心两种东西面前,首先重要的不是身而是心。只有“得其意而忘其形”才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意”?心也。中国经历过首先强调改造客观世界,随后才强调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特定的情势下,这是对的。但在客观世界的物质财富大为丰富,而主观世界日趋恶化的时候,改造主观世界就成了当务之急。 不可否认,在三十年的经济改革和政治建设中,全国各条战线涌现出了不少廉洁奉公的模范干部和优秀党员,他们似一股清新无比的空气,注入即将荒芜的道德花园,让人们赞叹不已,感动不已。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有些“圣人君子”却忘了老子“多藏必后亡”(44章)的警示,没有管好自己的精神领地,让过度追求享乐的心魔窜出来,任其肆虐,放浪形骸,似乎只有身而没有心了。权钱交易,贪腐牟利,从高层到低层,点面开花,恶性互动。这不仅严重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也深深侵害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可以说,权利腐败是当前制约中国继续改革发展的最大障碍。 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49章)“百姓之心”,就是国家富裕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真正的圣人君子深悟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利害关系,心里始终有一根为官做人的底线。面对当下各式各样的诱惑,他们懂得纵心是纵欲的根源,多欲是致祸的魁首。个人即使无力改变,却完全可以做到不受其影响。“经由智力去把握那主导自我的心,再经由主导自我的心去把握普遍相通的心”。可见控制欲望,杜绝贪腐,是为政者起码的政治智慧。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是百年一遇的难得契机,它的成败存亡在考验着每一个共产党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振兴,为此一系。经济改革有待深入,政治改革才刚刚开始,百姓翘首以待的真正民主、法制的社会,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邓小平曾警告: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在共产党内部。所有改革能否成功,必然取决于政治体制改革。作为中华民族的精英、祖国值得骄傲的儿女--以恬淡自适、宠辱不惊为最高精神追求的现代圣人们,让自己热烈的血液灌溉中华母亲改革图强的大业之树,根深叶茂,再结硕果。
【来源:定西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