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饮茶
2011年12月07日 09:34
“茶可清心”,喜欢饮茶的人很容易从中获得一份纯净怡然的心境。(黄锐提供) 中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已完全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消费和社会生活中。中国人相信一个常饮茶的人必能延年益寿,现代科学也已证明,茶中含有多种维他命、茶多酚、精油、氟素等成分,有明目、清脑、利尿等功能,是对人体有益的天然健康饮品。 中国是茶的故乡,种茶、制茶、饮茶均为天下先。中国西南部的亚热带山区是野生茶树的原产地。最初,茶只是作为祭品和菜食使用。到了唐代佛教盛行,佛家发现喝茶可以解除坐禅瞌睡,吃饱了饭食还可以帮助消化,于是倡导饮茶。一时间几乎寺必有茶,饮茶风气又很快由寺院传入民间,上至帝王公卿,下至贩夫走卒,莫不饮茶。所谓“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是因为寺庙大都有田产,当地的信众帮助耕种,而茶叶品质的提高和品饮艺术的推广则得益于文化修养较高的僧侣们。此后,中国的茶文化随着佛教一起传入日本,并在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本茶道至今已流传了400多年。韩国及东南亚各国,也受到饮茶风俗的影响。 因人文、地理的不同,“茶”在汉语中有两种主要发音方式——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读作“cha”,南方部分地区则读为“tee”。由中国北方输入茶的国家,如日本和印度,茶的发音类似cha,俄国茶的发音类似chai,土耳其的茶念作chay;而由中国南部沿海输入茶的国家,如英国的茶是tea,西班牙的茶是tR,法国的茶是thR,德国的茶是Tee,大体上都是汉字“茶”的音译。 茶叶在世界范围普及的过程,也是茶叶贸易的过程。在欧洲,最早饮茶的是英国人。史书记载,17世纪初,英国人就喝到了从中国运来的茶,并引起了英国人对中国茶的普遍嗜好和对茶的大量需求。英国政府为保证英国人能不断茶饮,曾下令东印度公司保证一定的茶叶存货。随着茶叶逐步向平民百姓的普及,欧洲各国对茶叶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到19世纪初,中国对英国的茶叶输出量约达4000多万吨,并引起英中双方贸易逆差。英国商人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便想方设法从印度、孟加拉等国购买鸦片,输入中国,不费银元便换取到了中国的茶叶,并由此发动了影响中国近代史的“鸦片战争”。 中国有包括台湾在内的16个省区产茶。从唐代开始,北方及西北部游牧民族与产茶区以马换茶的茶马互市就兴起了,一直延续到清代中期,茶马交易才逐渐被货币交换所取代。时至今日,茶已成为这些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了。茶叶是摘取茶树嫩叶制造而成的,因其制作工艺的不同,而分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等不同的种类。所谓色香味俱佳的名茶,大都是优越的自然条件、优良的茶树品种、精细的采摘方法和精湛的加工工艺相结合的产物,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市场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区别茶的种类的关键环节在于“发酵”。不发酵的茶称为“绿茶”,即以茶树的新生芽叶为原料,经锅炒或蒸汽杀青(通过加热以终止茶叶发酵的工艺)、揉捻做形、干燥后制作而成,泡出来的茶汤是碧绿或绿中带黄色,新鲜的茶香略带苦涩。绿茶是历史最长、产量最大、产区分布最广的茶类,其中以浙江、安徽、江西三省的产量大、质量优。绿茶自古多名茶,西湖龙井、洞庭碧罗春、黄山毛峰、蒙顶甘露、庐山云雾、信阳毛尖、六安瓜片等都闻名遐迩。经过发酵,茶叶会从原来的碧绿色逐渐变红,发酵愈多,颜色愈红;而香气也会因发酵的轻重,由叶香变为花香、熟果香或麦芽糖香。全发酵茶称为“红茶”,是选取茶树新芽叶,经过萎凋(先把采摘下来的鲜叶放在室外曝晒,而后转入室内晾一段时间,以提高茶叶的清香之气)、揉捻、发酵、干燥等工艺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茶”。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并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香气比鲜叶明显增加。比较著名的红茶有祁门红茶、宁红工夫茶、福建闽红等。而半发酵的茶,也就是乌龙茶。乌龙茶是中国的特色茶,最具代表性的产地是福建安溪。 乌龙茶又可分为轻发酵、中发酵及重发酵三类,轻发酵如包种茶(清茶),以高香、清雅,汤色金黄为特色;中发酵如铁观音、水仙、冻顶等,汤色为褐色,饮来老成持重,较偏重“喉韵”;而重发酵如白毫乌龙,汤色呈橘红色,有熟果的甜香。一般说,北方人喝茶多喜味道香浓的花茶,或红茶,江南人离不开龙井毛尖碧罗春,西南诸省人喝惯了味道醇厚的普洱沱茶,福建广东台湾人则喜好用乌龙茶泡饮“功夫茶”,牧区居民则主要喝由马、牛、羊奶与有助于消化肉食的发酵砖茶煮沸的奶茶。 有人说,绿茶代表了江南的文人气,清涩淡远;红茶具闺秀气,宁静安闲;乌龙茶象征着长者的智慧,醇厚圆润;花茶则热闹如市井,浓郁又直接。因此,看一个中国人喜欢喝的茶,不仅能大致猜出他来自哪里,还能感受到他的个性和修养。
【来源:中国华文教育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