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
2012年02月14日 15:05
红山是乌鲁木齐市的象征。它是一座褶皱断层山,突兀挺立在市区中心地带,由于山体主要是由二叠纪的紫红色砂砾岩构成,故名红山。它隔乌鲁木齐河与西面的雅玛里克山遥遥相望。 山势呈东西走向,主峰海拔1391米。每当晨昏,岩壁映日,红光熠熠,因而得名。因山头状如猛虎,气势非凡,峭岩色赤,故又称“虎头山”、“红山嘴”。红山与对面不足千米远的雅马里克山(俗称妖魔山)相对峙。山下,乌鲁木齐河纵贯南北。传说红山是天池中飞来的一条赤色巨龙,落地化为山岩,但仍不安分地缓缓向雅玛里克山爬去,若两山一旦合拢,乌鲁木齐河被阻断,城区便将化为汪洋泽国。于是,1788年,乌鲁木齐都统尚安(一位讲迷信的满族地方官员),便下令在两条“巨龙”头上各建一座九级青砖“镇龙宝”。其中红山顶上之塔存留至今,而雅玛里克山头之塔则于二十余年前被大风吹倒,近年才新修复。 清嘉庆四年(1799年)曾修建玉皇庙一座,此庙“殿宇巍峨,赤土垩壁”,俗称红庙子。山麓还修建有大佛寺、北斗宫、地藏寺等宗教建筑。当地官员百姓有登红山向东“遥祭”博格达的习俗。后因战乱,上述庙宇皆毁于战火。如今山顶庙宇为近年新建。 昔日,乌鲁木齐河经常洪水泛滥,肆虐成灾,为了“镇山锁水”,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清都统尚安下令在红山之巅建造了一座统高10.5米的九级实心青砖“镇龙宝塔”,至今完好无损。红山宝塔已成了乌鲁木齐市的象征,“塔映斜阳”也成了乌鲁木齐八景之一。解放后,引水上山,广植花木,修道建亭,辟园筑湖,建庙造楼,已建成一座总面积逾50.6万平方米的山顶公园。游人攀登红山绝顶,乌鲁木齐雄姿可尽收眼底。 在距今2.7亿~2.25亿年前的二迭纪,乌鲁木齐一带是辽阔的内陆古湖盆,古湖盆中繁衍着数量巨大的古鱼类、古两栖类、古鸟类、古昆虫和节肢动物以及茂密的古植物。它们死后被泥沙及时埋藏,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变成化石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乌鲁木齐红山和妖魔山一带的地层中埋藏着丰富的化石,它们被地质工作者乃至一般的居民都能方便的发现和采集到。化石是重要的地质遗产,它能揭示古地理生态环境和古生物的演化历史,同时也是一项可供观赏和考察研究的旅游资源。古生态地理学家海涛先生对红山地区古生态地理悉心研究20多年,采集到近千件珍贵的古\代生石,除大量的古鳕鱼、古鸟类、介形虫、瓣鳃类、古昆虫、芦木、羊齿等古代动动植物化石外,还发现了新的种群和珍稀化石。 其中,非常有价值的是在二叠纪地层中发现了古两栖类有尾目肩鳍类--蛙鲵化石,该化石将古有尾目生存的年代由泥盆纪延续到了二叠纪,即整整延长了1.3亿年左右。这一新发现,对研究两栖类的进代、进化、进层划分及其在二迭纪的地理分布,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而更有价值的是,他先后在红山地区距今2.7亿年前的二迭纪地层中采集6例“鳍翅鸟”化石标本。该鸟类化石的鸟翅具有鱼类胸鳍的特征,其形宽大而长,故称为鳍翅,左右翅展开长度相当体长,故定名为“鳍翅鸟”。鳍翅鸟已初步发育有前爪、背羽、有鸟头、鸟颈,但仍保留鱼的背鳍和尾鳍,这可能是鱼类向鸟类进化的临界生态化石。红山鳍翅鸟的化石年代比德国侏罗纪地层中发现的“始祖鸟”要早1.2亿年。鳍翅鸟的发现在世界上还是首例,它揭示鸟类可能是直接从鱼类演变而来,从而冲击了鸟类是由两栖类演变来的传统观念。鳍翅鸟的发现和对其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有可能要补充或改写古生物的进化史,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上述珍稀化石曾多次在乌鲁木齐公开展出,引起社会各界广泛注意和轰动。 近年又建立起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石雕塑像和纪念红山绿化之群雕各一座,登临红山顶上的“远眺楼”,边城全貌尽收眼底。
【来源:中国华文教育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