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唐三彩”?
2012年07月19日 14:26
唐三彩是中国唐代(公元618年—907年)烧制的一种低温多彩的铅釉陶器。它是唐代制陶工匠在总结前代工艺经验的基础上,在铅釉陶中加入铁、铜、钴、锰等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烧制出的集黄、赭、绿、白、蓝等色于一器的陶器。所谓三彩,实际上是多彩的意思。唐代的三彩器一般以黄、绿、白三种色釉装饰,蓝色则出现较晚。 唐三彩具有淋漓变幻的色彩效果。这是利用铅釉易于流动的特点,使其呈现出浓淡程度、流淌长短的不同,即使仅有一种色釉,也能产生出自然变化的奇妙效果。唐三彩正是在釉色的交错融会、相互辉映中显示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此外,唐三彩中仿效染缬的装饰效果,在当时的陶瓷装饰中也是十分具有新意的创造。 唐三彩制品主要分为器皿和俑两大类。器皿类包括壶、罐、瓶、尊、碗、盘、杯、枕及文房用具等,几乎囊括了当时日常生活用具的各种类型。器皿的造型多圆润饱满,显示出唐代制陶工艺和审美标准的时代特征。 俑类又分为人物和动物两种。人物造型精练概括,刻画出不同民族、阶层人物的性格和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人物的社会本质。动物造型以马和骆驼最出色,比例准确,结构分明。三彩马的形象非常丰富,形神兼备。骆驼是唐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三彩骆驼俑高大的体态和坚毅负重的神情,以及对其所驮载的丝绸、火腿等内地特产的细部塑造,形象地展现出当年丝绸之路上的真实情景。 唐三彩的烧制始于唐代初期,至盛唐时期因厚葬之风盛行,达官贵族为夸耀其财富和追求奢侈的排场,专门使用精美的唐三彩来陪葬。社会风尚的趋向极大地刺激了唐三彩工艺的发展,产量也因之激增。后来随着唐代国力的衰退,唐三彩的烧制也逐渐走向衰落。
【来源:中国华文教育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