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讲华语运动自今年3月推广至今,参赛者寥寥无几,难以普及。新加坡《联合早报》4月23日刊登署名文章,指出新加坡人少讲华语并不是出于惧怕的心理,更多是基于一种轻视的心态。文中称,要改变这种心态就必须调整语文政策,营造一个有利于华文学习与使用的环境,以更好地配合推广华语的宗旨。
文章摘录如下:
自今年三月中推广华语理事会推出“华文?谁怕谁!”的全新活动后,这一个月来,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了活泼可爱的外国小朋友学习华语的生动画面,多少也知道理事会借此想要传达的信息:就连非华族孩子都不畏惧讲华语,身为华人的我们,还怕什么?他们都在用心地学华语了,我们还不快加把劲搞好自己的母语?
电视宣传广告的效果很好,我们看了都津津乐道,而“华文?谁怕谁”大挑战的问答游戏,题目也颇具巧思,能够加深国人对华文华语的认识。但这些宣传活动在民间所引起的回响,按笔者的观察,只停留在这个观看和谈论的层面上;尤其是问答游戏,真正参与的恐怕寥寥无几,难以普及。
要达到“心动后行动”(即观看广告、参与游戏后受启发,日后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华语)的目标,其实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就连推广华语理事会主席林少芬也坦言,这是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艰巨挑战”。
是怕还是轻视?
问答游戏以“华文?谁怕谁!”为口号,重点在“怕”字,希望能克服国人惧怕讲华语的心理障碍。但事实上,我认为,国人少讲华语并不是出于惧怕的心理,更多是基于一种轻视的心态。
本地一般学生华文水平每况愈下已是个不争的事实。笔者观察到的普遍现象是,好些学生对于无法掌握好自己的母语并不会感到惭愧,相反的,他们还因此流露出一种自豪感,仿佛这就表示自己的英文很强,抑或这样才像个“道地”的新加坡人。
李叶明在《讲华语运动与新移民》一文中就谈到新加坡人将标准华语和“中国腔”划上等号的怪现象。显然的,这是源于国人轻视华语的心态;他们总是觉得华文比不上英文,而且对华文发源地——中国,还是持有一种刻板的错误印象,认为那是一个落后、不文明的地方,相对于英美,一点也不酷,因而对华文也持轻蔑态度。这是一种井底之蛙的表现。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种心态呢?是不是应该向孩子或学生说中国现在有多先进,生活素质和我们的不相上下甚至更好,或是说现在中国崛起,所以一定要学好华文,这样日后在中国工作时就能通行无阻、左右逢源?这些都没有错,但是,他们听得进耳吗?不会,因为这些离他们的生活太远了,根本扯不上什么关系。以相同理由鼓励家长在家里和孩子讲华语,家长多半也会有同样反应。毕竟不是人人都能到中国做生意或工作,大部分新加坡人都是在以英语为主的岛国工作与生活,所以讲华语或学习华语相对来说没有多大用处。
不难看出,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新加坡当下的语文环境。在新加坡,英语是主要的教学媒介语和工作语言,其重要性自然不在话下。这本身就是一个无法逆转、不利于华语普及与学习的语文环境。可想而知,要在这么一个以英语为主、英文至上的环境推广华文华语,确实是一份“苦差”。而务实的家长与学生在这种环境下,难免会轻视华文,专注于英文。这是无可厚非的。
要改变他们的心态,挑战在于,如何在种种局限中为华文华语另辟蹊径,使它能够更加普及,或者至少不让它的弱势窘境继续恶化。
政策与宗旨相抵触
笔者认为,政府所推行的语文政策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在本地大学收生标准中,并不要求申请者的母语副修科至少及格,而对修读母语B的申请者的要求也只是及格而已。这无疑给学生与家长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华文相对于其他科目比较不重要,只要能达到最低入学标准就可以了。将此政策比照讲华语运动一直以来所秉持的精神,就会发现两者相互抵触。
再来,报读初院或理工学院的中学毕业生,都是以“O”水准考试中最好的五或六科的成绩报读,其中一定要包括英文这一科。虽然华文是必修科,但不一定要列入最好的五或六科总积分中。这么一来,华文和其他数理及文科一样,都只是其中一个科目罢了,而程度差的学生还有另一个“方便之门”可以走华文B,这也就削弱了读好华文的推动力。如果说这是要给华文“松绑”,让程度差的学生不会因为考试压力与计分要求而对华文产生厌恶,那么为何不见其他数理文科目,甚至是英文,也增设较简单的B课程,让在这些科目中挣扎的学生也能“松绑”?为什么就数华文这一科如此特别?但无论如何,其结果是让人解读为华文是比较不重要的科目。
这边厢鼓励国人多讲华语,因为掌握好华语以后将受用无尽,而另一边厢则传达升学时华文不重要或可有可无的信息,助长一种轻视华文的态度。将两者并置来看,语文政策与推广华语的宗旨似乎背道而驰。教育决策者是否在不经意中阻碍了推广华语的工作?
唯有通过语文政策提升华文的地位并强调其重要性,才能从根本改变国人,尤其是学生,对待华语的轻蔑态度。一般的劝说或说教起不了多大作用,必须通过语文政策贯彻到国人的实际生活中,华文在新加坡才有望得到更多的重视,进而更加普及。
营造一个有利于华文学习与使用的环境,是成功推广华语的关键。在新加坡以英语为主的语言环境中,这无疑是一大挑战,需要决策者继续摸索探寻,找出一套可行的方案。而笔者认为,单靠讲华语运动的宣传与活动是不够的,语文政策也必须进行调整,以更好地配合推广华语的宗旨,这样才能有效地改善华语在本地的使用情况。(张敬贤)